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网评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网评】高考作文写作要有读者意识
内蒙古新闻网  15-06-05 10:35 打印本页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延长高考作文阅卷时间完全可能》一文刊出以后,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诸多网站,纷纷转载,可见这个问题的社会关注度之高。然而,我们在寄希望于阅卷者借得一双慧眼时,我们也要指导学生学会适应网上阅卷的大趋势,通过得体的表达,让阅卷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需要指导学生养成读者意识。

  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的随笔的率性写作,有诸多制约因素,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戴镣铐跳舞。可以说,临场写作的过程,是学生在特定场合向未定读者的一次书面表达,而阅卷过程则是用特定方式与特定读者的一次网上见面与沟通。因此,作为考生的“我”不是自我的倾诉,而是向他人表情达意。而这个“他人”是一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掌握着高考题中最大分值的命运。

  这需要考生有明确的读者意识。考生要明白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决定该发表什么样的看法;要揣摩即将面对的读者是什么样的人,决定该如何去表达。

  一要尊重读者。将中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一面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在枯燥的阅卷环境中,被你所展示的真善美所打动;让阅卷者视阅卷的过程为享受的过程。

  二要体谅读者。如今,网上阅卷已经是常规的动作。网上阅卷带来诸多便利,但是,毋庸讳言,有诸多不足,如阅卷者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产生烦躁之情,这需要阅卷者有足够的敬业精神;阅卷过程的互动与交流不足,需要依仗阅卷者的独立判断力;试卷扫描后,字体容易走形;整体感欠佳而细节得以放大,需要阅卷者有专业素养。这需要考生在下笔前心中有读者,读者心中有了你,才会仔细阅读你的作文,倾听你的心声,才有可能给你一个合理的公正的分数,至少不会出现误读和误判。

  三要研究读者。评分标准是阅卷者的评分依据,但是在实际评分过程中,评判者的自由裁量权是比较大的。打分的过程,不是一一对照标准,逐条落实,而是有一个自己的判断过程,有必要研究阅卷者打分的分析与判断的心理过程。

  最初印象形成直观判定。考生的书写与卷面,能直接刺激阅卷人的视觉感官和阅读情绪,对考生的写作基本素养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书写清楚,卷面整洁,不一定得高分,但是书写难看,卷面不洁,绝对影响得高分,甚至一定得不了高分。

  然后是审题与立意。尽管每一次的评分细则中都强调,审题立意(角度)只是写作要素之一,但在实际评判过程中,许多老师自觉不自觉坚持审题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题不准,就是写作能力不高的表现的认知。如果一个考生,在审题与立意存在偏差,要进入一类卷,是没有可能的。因此,不要天真地认为淡化审题,就是毋须重视审题了;偏离了题意,则不可能拿到一个理想的分数。

  再次是选材与表达。每一个阅卷者,面对未评判的作文,总是有一种阅读期待的。其评判的过程,实际是验证期待的过程。前几年是屈原、苏轼、陶渊明纷纷活过来,让阅卷老师应接不暇。对这些历史人物,阅卷者起初惊喜,后来厌倦,最后是反胃。如今,屈原、苏轼、陶渊明大多重新入睡了,替而代之的是大量作文素材类刊物中的事例的机械搬用。所谓的创新表达少了,代之的是呆板的议论文结构,或是一些四不像的文章。如何做到材料有鲜味,表达有新意,在写作时需要有清醒的意识,当然更有赖于平时的积淀与思考。(张秋达)

[责任编辑 安华祎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安代舞进校园 非遗文化有传承
足球宝贝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