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东黑炭板村:曾以熬盐刮碱为生
内蒙古新闻网  15-06-16 13:42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东黑炭板村是呼和浩特赛罕区金河镇的一个行政村。东黑炭板,蒙古语村名。据相关史料记载:清代初,曾有几户蒙古族人家居住此地,得蒙古语村名“赫登白兴”,意为“几间房子”,后演绎成现汉语名。

  多年来,此地蒙汉人民和睦相处。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为了便于区分管理,冠以东、西,称东、西黑炭板村。1958年设置大队。民国年间隶属归绥县第二区。日伪时期属厚和浩特市二区义丰乡管辖。

  最初只有几间房子

  走进这个村庄,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砖房,和相关材料中记载的那“几间房子”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村子里汉族人居多,听老人们讲,有山西人走西口来到这个地方,娶了蒙古族的女人,在这里长期生活下来。”今年75岁的赵六锁是土生土长的东黑炭板村人,该村设置大队时,他曾担任过大队主任,对该村的情况了解颇多。

  赵六锁说,大概在70年代以前,村里很穷,土地呈碱性,很少长农作物,亩产毛粮不满2斗,人们一年只做3件事:熬盐、刮碱、打草。“我还见过,那时候地面上的盐碱就像面粉一样,人们用扫帚扫起来,放到大水池中搅拌,等凝固后再用大锅干熬,然后放到模子里,压成一块块的食用碱,能卖钱。”赵六锁清晰地记得当年熬盐刮碱的情景。除了这些,村里还有“大界”、“二界”两地,不长粮食,盛长牧草,高有尺余,草质好,村民便打了草,捆成捆卖钱。当时,归化城曹家大户专门来此收购两地之草养驼群。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居心叵测,专在此村设立“土业公司”,收买鸦片,使得百姓被骗受害。受害者,吸毒成风,卖儿女、典老婆,悲惨至极。

  养牛种地打零工

  东黑炭板村党支部书记郭海军告诉记者,该村占地面积约5000亩,现有120多户人家,村民数量仅有450多人。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村的贫穷逐步得到改善。村民们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陆续养殖奶牛,奶牛数量逐年增加。2006年是该村养牛的鼎盛时期,全村90%的村民都以养奶牛为生,奶牛数量达到400多头,日产牛奶6吨多。

  “那时候有伊利、蒙牛两大企业来村里收购牛奶,牛奶都是用手挤的,挤多少卖多少,村民靠养奶牛发家致富,钱袋子鼓了起来。”郭海军说,但随着乳业企业自己建牧场,如今养奶牛明显没有前几年挣钱了,村里70%的村民已经放弃了养奶牛,转向种玉米和打零工。

  “筹建蔬菜大棚是村民增收的一个渠道,这也是我们村下一步要争取做的工作。”郭海军说道。

[责任编辑 张睿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村庄换新颜 大葱十里香
让爱在奉献中永恒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