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媒体文萃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抢购
内蒙古新闻网  15-06-17 15:39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那一大包棉花中的最后一团棉絮絮到了一块棉垫里,至此,那一大包棉花完成了它的使命。这一大包棉花里是一包一斤的小包,里面是90包还是100包呢?父母也记不清了,但我们都清楚地记得它来到我们家的年份——1988年。

  那一年,“要涨价了!”的小道消息在街巷里一传开,人们手头的钱立刻换成了日用品,肥皂、火柴、糖、布料……见什么买什么,积蓄也从银行里取出来,买自行车、手表、洗衣机、电视机……一时间,就如1989年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姜昆、唐杰忠合说的相声《着急》里描述的:街坊二大妈一嗓子,把我没给急疯过去——过两天,副食品要涨价了,老急一着急,醋打了一洗脸盆;酱油打了两水缸;味精买了两抽屉……

  想必,当年看相声的人都会心一笑:自己不也是个老急吗?

  还好,我妈没像老急急昏了头,没打回家两水缸酱油,她知道酱油存放不了多长时间。她急中还能生出些许智慧,知道用有限的钱买能存放的、迟早用得着的东西。于是,那一大包棉花便由父亲用自行车驮回了家。那时候,母亲决定买棉花的理由很充分——在老家有个风俗,儿子结婚,要给儿子儿媳缝四铺四盖,就是四床褥子四床被子,而且这褥子和被子的棉花要絮得厚实,据说,一套被褥加起来要用10斤棉花。我哥当时还没结婚,我弟弟离结婚更远着呢。但母亲想得很长远,知道棉花是必备的物资,就让父亲到百货商店的库房抢购了一大包。和那包棉花配套买回的还有红的绿的缎面,上面龙凤呈祥、牡丹盛开,还有红格蓝格的褥单……

  但母亲没料到时代的脚步会走得那么快,新时代的年轻人会接受一些老习俗,却也不肯全盘接收。就说结婚时的四铺四盖吧,哥哥和弟弟不肯让母亲受累做那么多那么重的被褥,母亲坚持要絮,时隔十几年,哥哥和弟弟几乎说了同样的话:“那就留在家里,等我们回家用吧。”弟弟成家时,母亲在惋惜那喜气的大红缎面被棉质的被罩掩藏了,弟弟却在庆幸有被罩盖住堪称古老的样式。而那些红格蓝格的褥单至今老爸老妈还在用。

  那年,我妈还狠狠心,把存款取出来,也买了件大件商品——双卡录音机,这远远超出了我和弟弟的请求,我们原本只是想让父母买台砖头大小的单卡录音机学英语。当然,母亲这么大方也是有理由的,她也认为这是高瞻远瞩的决定,要涨价了呀!提前给哥哥买台上档次的录音机,等哥哥结婚时用。那时,家里钱不够,如果有足够的钱,她会买台彩色电视机。

  不过,198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我们真的看上了彩色的春晚,而且就是在自己家里看的。这是怎么回事呢?那台进口21英寸彩色遥控电视机是哥哥给父母买回家的。

  哥哥回家时已经是腊月廿九,他抱回个大纸箱,纸箱很重,比一大袋白面还重。他把箱子小心翼翼放到地上,让我们猜里面是什么。其实,外包装上已经写明了是电器,但我们不敢相信,都猜测是哥哥把单位分的年货不远千里带回了家。当我们看到色彩逼真的电视画面,就像坐进了电影院。哥哥这才告诉我们,他们研究所到国外考察,每人允许换的外汇券可以买两件进口电器,哥哥的钱只够买一台彩电……

  父母心疼地问哥哥这一路是怎么从北京把彩电带回凉城县城的。要知道,20世纪80年代末,火车票,即便是汽车票也是非常紧张的,哥哥以前回家常是一路站着回家的,这回还带着个不能摔、不能碰、不能踩的贵重电器!哥哥却轻描淡写,不说他的辛苦,只是说他提货时就有人争着买,一个比一个出的价高……

  母亲除了长远打算,也在为眼下的日子筹划,那一年,她还囤积了100斤食盐。那100斤食盐吃了多少年——成了一笔糊涂账,母亲后来洗菜时也在水里放点盐,说这样可以杀菌,邻居要腌白菜,母亲便拿出盐送人,好像早点用完那一袋袋盐,就卸下了一副重担。吃过这一大袋盐后,母亲吃盐,吃一袋买一袋,有人要对她说“今天不买,明天就吃不到了”,她也会稳如泰山不动。

  那年,估计大部分家庭的银行存折账户都清了零,都换成了大件小件的商品,摆放在家里,堆放在仓房里,好像唯有看着实实在在的东西近在眼前,才会踏实。

  邻居王老师的妻子就在副食品商店当售货员,于是,他家的火柴、糖等副食品和日杂用品就堆放得更多。邻里间互递油炸糕,他们包的豆馅格外甜。火柴呢,直到后来那家集体副食品商店转制,王老师的妻子下岗,自谋生路,做小生意——过春节时卖爆竹,那火柴还有不少。弄得我们也在担心,生怕存放不当,火柴把爆竹点燃……幸亏,他们家的日杂用品在开秋季物质交流会时,勤快的王老师两口子把存货都处理了,也让我们松了口气。

  家属院的孙老师家肥皂、洗衣粉储备了多少啊!孙师母一直带孙子外孙,孩子们的卫生不用操心不说,每次儿女回去,孙师母还把肥皂、洗衣粉往儿女手里塞……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流行穿手工编织的毛衣毛裤,我想,这大约也和1988年人们抢购回家的大量毛线有关。瞧吧,大姑娘小媳妇坐在一起,人人手里都有毛线活儿,手指间竹针铁针穿起一圈圈鲜艳的毛线,串起一个个鲜活的日子……

[责任编辑 张睿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村庄换新颜 大葱十里香
让爱在奉献中永恒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