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经济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成为国家毛绒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力保“软黄金”美誉
 

  编者按:

  上世纪80年代,一个“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使内蒙古的羊绒产业在中国乃至全球家喻户晓。历经多年发展形成的较为完整的羊绒产业体系,是我区重要的优势产业之一,并在国际羊绒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近年来,这一优势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失去发展的活力——羊绒品质下滑、品牌建设滞后、行业竞争无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新常态下,如何重新焕发羊绒产业的活力,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自治区从顶层设计上研究了治本之策——通过推进国家毛绒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计划用3—4年时间,建成国际一流的,集公证检验、质量分级、市场拍卖、产品溯源为一体的标准化运行新机制,开拓羊绒产业发展新格局。

原标题:我区成为国家毛绒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

  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力保“软黄金”美誉

一家大型羊绒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佚人 摄

  2004年,我区山羊绒平均直径为15.25微米;2010年,增加到了15.85微米。

  这是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对我区2004—2010年的山羊绒质量检测结果。别小看这细微的变化,对山羊绒而言,这是质的变化。

  检验发现:90年代中期以前,我区的阿尔巴斯、二郎山、阿拉善白绒山羊所产的特细型山羊绒平均直径都在14.5微米以下,且这种特细型山羊绒在羊绒总产量中占多数。目前,细度在14微米左右的羊绒不到总产量的1%。优质山羊绒成了稀缺产品。

在牧区,养殖户期盼着羊绒能够实现优质优价。 张建生 摄

  羊绒品质不断下降 且优质不优价 长此以往“软黄金”将黯然褪色      

  我区因高纬度、高海拔以及冬季严寒的独特气候条件,羊绒纤维的品质一直处于世界前列。鄂尔多斯高原的阿尔巴斯绒山羊、乌拉特草原的二狼山绒山羊等国内优良的白绒山羊品种,所产羊绒具有纤维细、强力大、光泽洁白,一致性好等特点,被誉为“纤维宝石”、“软黄金”。

  丰富的羊绒资源让羊绒企业拥有明显的原料优势。我区羊绒加工始于上世纪70年代,伴随着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发展,羊绒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时至今日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羊绒产业体系,羊绒年加工能力达到2.3万吨。我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生产、加工、出口省区,也是世界羊绒的主产区和主要生产中心,赢得了“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内蒙古”的美誉。

  然而,近年来,在传统、粗放的饲养管理模式下,牧民为提高山羊个体产绒量,从辽宁盖县引进产绒量高、细度差的绒山羊种羊,与当地优质绒山羊母羊杂交,产绒量增加了,羊绒品质却明显下降。

  “这种杂交直接导致羊绒的白度、细度和长度发生变化,最为严重的是细度变粗。以二狼山白山羊绒为例,其原始种群的绒毛细度可以达到13.1-15.2微米之间,目前经过改良的二郎山羊绒细度基本在15-16微米之间,有的甚至达到了17微米。现在有些地方的羊绒已经酷似绵羊毛。”自治区纤维检验局检验中心主任曹渭芳介绍,羊绒细度是衡量羊绒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羊绒白度、细度和长度发生变化,直接导致羊绒品质下降,羊绒制品的柔软度、保暖性和透气性都大打折扣。

  曹渭芳说,再加上牧民在抓绒过程中不执行国家标准,不分品种、年龄、部位,混合抓绒,优劣不分。企业收购时凭经验,目测估计绒的细度、含绒率、长度等,综合确定收购价格,没有实现优质优价。这使得无论是质量还是销售价格,现在的羊绒都不再是“纤维钻石”、“软黄金”的概念。

  曹渭芳忧虑地说:“近年来,澳大利亚等畜牧业大国不断进行绵羊品种的改良,所产的超细羊毛的纤维细度甚至达到14微米以下,超过了一般羊绒纤维的细度。而我们的羊绒品质却在下降,这对内蒙古的羊绒产业来说是一个严重挑战。”

  2012年,内蒙古社科院与自治区商务厅联合对我区羊绒产业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羊绒品质的变化正在威胁着内蒙古羊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10年,山羊绒品质持续下降,长此以往将给整个产业带来灭顶之灾。”一家大型羊绒企业的老板担忧地说,提高羊绒品质应该成为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村庄换新颜 大葱十里香
让爱在奉献中永恒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