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县贯彻王君书记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十个全覆盖”重大工程述评之二
王君书记反复强调,“十个全覆盖”是全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要精心谋划、周密部署、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尽早让农牧民过上富裕幸福的好日子。今年4月,他亲临化德县视察工作时又殷殷嘱托当地干部,要带着对农民深厚地感情去抓“十个全覆盖”工程,切实把这件好事办好。
长期以来,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化德县,自然和立地条件差,经济社会欠发达,特别是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镇,民生欠账多,“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对于这些问题,历届县委、政府始终坚持不懈地在探索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路径,从无土移民到城乡统筹,从“三三制”扶贫到互助幸福院建设……一步步摸索、一步步前进,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没有彻底解决农村发展滞后的整体问题。去年以来,化德县委、政府牢记王君书记的要求和嘱托,把“十个全覆盖”作为全县影响范围最大、受益人数最多的“幸福工程”来谋划和实施,坚持基础设施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由城市向农村覆盖、精神文明由城市向农村辐射,拉开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幕,让幸福覆盖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
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将基础设施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化德县把加强住房、出行、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在危房改造方面,实行“走、转、改、拆、建”多措并举。“走”,就是多渠道促进人口转移集中;“转”,就是对质量较好的闲置房屋进行流转置换,用于危房住户居住;“改”,就是在“走”和“转”的基础上,对主体结构较好的房屋进行改造和修缮;“建”,就是对危房进行重建;“拆”,就是对残垣断壁、破房烂院和闲置危房全部拆除。自“十个全覆盖”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全县已解决了4500多户贫困家庭的住房问题。在街巷硬化方面,与“村村通”工程统筹安排、配套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基础进行硬化改造,宜宽则宽、宜窄则窄,以田字环型路为主,使街道、巷道、户道相配套,形成方便实用的村内路网。自“十个全覆盖”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全县共完成街巷硬化166公里,让2万多农民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状况。在安全饮水方面,按照“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急后缓”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采取上自来水、打机电井、打筒井、建储水池等多种方式,解决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全县共解决1.3万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坚持“愁什么、办什么”的原则,将公共服务由城市向农村覆盖。针对农村公共服务长期滞后,农民愁上学、愁看病、愁买东西的现状,化德县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过程中,狠抓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覆盖,着力让农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在医疗卫生方面,2014年以来新建村卫生室14个,在此基础上,为每个村卫生室选派2至3名专职村医师,配备医疗器械30余套、常规药品80多种,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在社会保障方面,2014年以来将新农合报销封顶线提高到25万元,出台大病二次报销政策,将属于政策范围内的自费部分再报销50%,并把所有恶性肿瘤和21种重大疾病纳入大病报销范畴,彻底解决了农民因病返贫的问题。同时,对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除纳入低保部分外,实现了现金直补全覆盖。在养老方面,针对农村养老难题,通过整合农危改、民政救济、财政“一事一议”等项目和资金,在中心村集中建设互助幸福院,建立了“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帮互助”的农村养老模式,实现了行政管理与老人互助相结合、专人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家庭自理和政府、社会公益资助相结合的“三个结合”。目前,全县建成互助幸福院49所5100户,7300名老人已经入住互助幸福院,成立了37个幸福院党支部,每年为每处互助幸福院安排4至6万元经费,有效保障了互助幸福院的正常运转。在便民利民方面,2014年以来建设便民连锁超市30处、物流配送中心2处,有效满足了村民购物需求。与此同时,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延伸的新途径,搭建农村互联互通平台,配置助农取款设备POS机,方便村民取款、转账等业务,有效打通了金融服务村民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盼什么、做什么”的原则,将精神文明由城市向农村辐射。过去,由于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农闲时节,“打麻将、打塌嘴、打平伙”是农民娱乐的主要方式,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现代生活成为每一位村民的最大期盼。针对这一现实,化德县以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契机,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全县共安装“村村通”广播电视8980套,不仅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了试听便利,还增加了农业、天气咨询等服务;建设文化活动室32处,搭建乡村小戏台4处,建设健身小广场9处,为农民提供了理想的娱乐休闲场所。同时,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今,学科技、听广播、扭大秧歌、跳广场舞成了化德农民生活的新常态。
大民生看小细节,新希望筑大幸福。翻看化德县“十个全覆盖”的一项项“民生账单”,每一个细节,每一步实践,都始终没有离开“为民惠民”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宣传引导上,发动全县乡镇和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进行座谈,把工程建设的目的、最终的目标、实施的过程等都讲给群众,让群众从根本上了解这项惠民政策,从而支持这项为民工程的落实推进。在推进实施上,始终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大到村庄整体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产业配套,小到一砖一瓦的使用、卫生洁具种类的选择、院落出水口的粗细,这些都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标准,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原则。正是化德县这种处处紧扣“民生”,将“为民、靠民、惠民”贯穿于“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全过程,将覆盖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农民的幸福生活加上了重重的砝码。如今,农民住大瓦房、走水泥路、喝干净水、领养老金,购物有超市、休闲有广场、学习有书屋、就医有诊室……这些发生在化德县农民身边的变化,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增加了获得感和幸福感,农民普遍反映,现在,生活在农村要比生活在城市,更舒心、更幸福。
回望过去,幸福已经在化德县的田野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展望未来,像这样的幸福也必将实实在在走进化德县农村的每家每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