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和浩特部分无障碍设施仍存“障碍”
内蒙古新闻网  15-06-26 11:08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盲道、安全扶手、坡道……这些为方便残疾人和有需要的人而设置的无障碍设施,充分体现了一座城市的人性化关爱和理解。作为一个有着18.6万残疾人和近40万老年人的城市,怎样让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更加方便和顺畅?记者调查发现,虽然近年来首府在无障碍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可整个城市的无障碍水平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对于不少肢体残疾坐轮椅的人,最怕的是公共场所没有专设坡道。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大型超市和银行发现,多数都没有供轮椅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日前,在我市鄂尔多斯大街上的一家超市,记者仔细寻找后发现没有可以供轮椅顺利通行的无障碍通道。为防止购物车被盗,出入口处原本可以勉强通行轮椅的斜坡上,设置了栏杆,使得轮椅无法通行。

  据了解,根据相关规定,商场应该设置无障碍电梯,入口净宽应在0.8米以上,电梯内应设有服务盲人朋友的音响提示和服务坐轮椅者的低位按键。那么,情况如何?

  走进我市中山西路的一家大型商场,升降电梯按键勉强能让一个坐轮椅的人触碰到,但并没有语音提示。“很多商场的电梯都没有语音提示,有些商场的电梯轮椅根本进不去,甚至有几家商场根本就没有电梯。卫生间的无障碍设施就更少了。”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王青无奈地说。

  “其实,配备无障碍设施的成本很低,主要是意识问题。”市政协委员、市残联副理事长董乌云说。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我市一些主干道与人行道之间的“落差”很大,在无障碍通道入口没有得到平缓处理。这对轮椅和婴儿推车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盲道是无障碍设施建设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记者走访发现,在市区主要道路上基本都有盲道,但有些连贯度不够,有些被占用,难以真正发挥导盲作用。

  在锡林南路记者看到,一段不足百米的盲道上,就停满了汽车和电动助力车。盲人按摩师李师傅说:“在盲道上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平日里一个人的时候很少走盲道,障碍物真的是太多了。”

  随后,记者走访市区多个公交站台,都没有看到无障碍通道。如果残疾人要上车,必须靠多人帮助,才能将他们和轮椅抬上车。因为不方便乘坐公交车,他们大多数选择乘坐出租车出行。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坐轮椅的残疾人都有过打出租车遭拒的经历,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因为残疾人动作慢,轮椅放在后备厢里也难以完全闭合,很多司机都不愿载残疾乘客。”的哥王师傅坦言,对于他们来说,时间就如同收入,载残疾人由于会消耗过多时间,因此他们并不是太愿意载这样的乘客。

  盲人过马路必须依靠信号灯提示声,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首府街头,这样的设施也是少之又少。“没有提示音,盲人们就无法知道何时可以通过马路,从而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市民刘先生说。

  近年来,政府对无障碍设施建设越来越重视,对新批新建公共设施、商业建筑的无障碍设施都有明确规定;而对一些老旧建筑则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有条件地进行补充完善。

  “我市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无障碍设施建设是个社会综合工程,涉及的相关单位众多,目前我市更应关注公共场所整体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比如盲人自己在室外或室内该如何行走等。无障碍设施包括了无障碍通道、电梯、平台、房间、洗手间、席位、盲文标识和音响提示等多种设施,每一样都与残疾人生活息息相关。”董乌云建议,政府不仅要建好无障碍设施,更重要的是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提高这些设施的使用效率。同时,还应建立无障碍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韩成福则表示,对城市建设的无障碍设施,政府应该加大投入、部门加强管理、社会加强关爱,让这一个小小的缓坡折射出首府良好的精神风貌来。

  (记者刘军)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村庄换新颜 大葱十里香
让爱在奉献中永恒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