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县委书记风采】想啥办法也得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原标题:想啥办法也得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翁牛特旗委书记敖日格勒

  最近这两个月,翁牛特旗委书记敖日格勒进京轮训。学习之余,心里还是惦念着旗里的工作。每晚,他都要给家里的干部发短信。“赛沁塔拉村庄整治进展咋样了?”乌丹镇党委书记温志刚发过来一堆数据。“有图吗?我想看看啥模样!”图过来了,他回复了一张笑脸。

  一个电话、一条短信,是敖日格勒的一份牵挂。透过牵挂,人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如水的情怀、如雷的作风、过人的胆识和凝聚人心的人格魅力。

  心如水行如雷“老百姓的事儿,再难也要做到底!”

  2013年1月,敖日格勒由阿鲁科尔沁旗旗长调任翁牛特旗委书记。这个出土碧玉龙的地方,西部缺水,东部沙化,素有“五沙四山一分田”之说。来国贫县当书记,他感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

  从农区到牧区,一圈走下来,敖日格勒的心情格外沉重。为了喝上一口水,白发苍苍的老人得赶着毛驴车到8里之外去排队拉水。有的嘎查牧民住的土坯房,用根柱子支着顶棚,又黑又矮又潮。

  “我是牧民的儿子,看到老百姓过这种日子,我心里真受不了!”农牧民的艰辛刺痛了敖日格勒的心。“老百姓的事儿,再难也要做到底,想啥办法也得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为了让翁牛特旗拔掉穷根,敖日格勒确定了两条路:整合扶贫、“十个全覆盖”工程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把农村、农业、农民的事情办好,把牧区、畜牧业、牧民的事情办好;跳出扶贫抓扶贫,走一条以工哺农的路子。

  敖日格勒定下目标:3年内投入20亿元,扶持111个嘎查村,到2016年让7.6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用3年时间投入23.39亿元,让229个嘎查村和27个国营农牧场分场全部实现“十个全覆盖”。

  说了就干。敖日格勒制定了该旗史上最严格的干部扶贫包村工作制度。包村干部每月必须下乡10天,每晚用村党支部书记的手机,向旗委督查室汇报当天工作。眼下,全旗340名驻村工作队员像钉钉子一样蹲在111个嘎查村,1.2万多干部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吹响了扶贫攻坚的号角。

  敖日格勒干工作总有那么一股子韧劲儿。为解决群众安全饮水问题,他先后到国务院秘书局、自治区发改委,跑项目、要指标,最终争取到1亿多元的项目资金。到今年6月底,全旗429处饮水安全工程全部完工,16.6万人喝上清澈甘甜的自来水。

  中粮集团的生猪项目,在入驻该旗时曾因征地补贴问题出现了波折。敖日格勒先后6次到中粮集团洽谈,并派干部先后17次与企业磋商具体细节,终于引入这个投资25亿元的项目。

  中粮集团来了,恒都牛业来了,星光酒业集团也来了……敖日格勒的产业化富民设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如今,翁牛特旗玉龙工业园区已形成牛、养、猪、马铃薯、甜菜5个全产业链项目,它们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基地,承载着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有胆识敢担当“改革创新,就要有一股闯劲儿!”

  去年,是敖日格勒最忙的一年。翁牛特旗作为李克强总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总理先后两次前来实地指导工作。对敖日格勒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他要啃的第一块硬骨头。在国务院各部门刚公布权力清单不久,该旗就在第一时间把41个部门、2356项权力清单向全社会公开,亮出权力“家底”。把191项行政审批事项压减到85项,取消20项证照工本费和评估费,还在610个偏远村民小组设立了便民代办点。

  在敖日格勒力主之下,旗里让发改委、国税局、地税局等部门入驻政务服务中心。一度有“小政府”之称的发改委,众多审批权力被置于阳光之下。“改革创新,就要有一股闯劲儿!”敖日格勒认为,改革者必须先自我革命。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敖日格勒总想实实在在做点事,可又找不到一个好的载体。深思熟虑之后,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覆盖”征求意见工作法。

  该工作法的核心是:开展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的调研走访,把各种群众的诉求、意见、建议一网打上来,然后梳理,逐个解决。

  办事难、看病难、出行难、就业难、村务不公开……旗里从征求上来的28760条意见建议中,梳理归纳为3412件,随后建立了问题台账,办妥1件,销号1件。目前,这些问题98%以上都得到圆满解决。

  凝党心聚民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端午节头一天,敖日格勒在中央党校请了假,专门到包扶点转了一圈。格日僧苏木哈日毛都嘎查牧民查干斯其格是他包扶的贫困户。

  查干斯其格激动地说:“原来我住的土坯房,顶棚都快掉下来了,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新房,没有敖书记帮忙,我过不上这样的好日子!”

  去年4月,敖日格勒来到查干斯其格家,见到她住在黝黑的土房里,身体还有病。当场就拍板,由旗里和苏木拿出项目资金10万元,给她盖了60平方米的新房。并给她制定产业规划:种14亩玉米,出租50亩土地,养20只羊,年计划增收13000元。

  刚刚成立的格日僧苏木,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作为包苏木领导,敖日格勒在苏木项目建设上给予倾斜。在哈日毛都和道老毛都两个嘎查建设了2.1万亩的井渠双配套项目,为道老毛都牛羊养殖合作社建起3000多平方米棚圈。这些项目,累计投资2100多万元。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敖日格勒在包扶工作上以身作则,以心换心,赢得了四大班子和各级干部的尊重。旗政协主席于芝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看到旗委书记累成这样了,我们咋能不豁出老命来干呢?”

  敖日格勒常说,每名干部都像一颗珍珠,用线串起来才叫项链,这根线就是人心。在他的感召下,四大班子成员成为黄金搭档,他和各级干部关系处得十分融洽。

  上聚党心,下聚民心。而倾听百姓诉求,了解群众疾苦,则成为敖日格勒和他的团队赢得民心的重要法宝。

  去年,新苏莫苏木农民王艳东、春华夫妇找到旗里。他们10岁的儿子被一名精神病人伤害不幸去世。夫妻俩情绪激动:“光抢救孩子就花了100多万元,房子卖了,地全租出去了,今后的日子可咋过呀!”这对夫妇的哭诉,听得敖日格勒和旗长南振虎眼窝湿润。他俩心里清楚,即使找到监护人,他也赔不起,这个责任只有政府扛起来。

  为此,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连续召开了3次会议商议此事,最后给这对夫妇分配了1套廉租房,安排他们到园区企业上班,为他们报批了1个生育指标,并给他们解决了部分救助款。

  把老百姓当“家人”,把群众的问题当“家事”,干部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记者徐永升)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村庄换新颜 大葱十里香
让爱在奉献中永恒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