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人物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高云: 皮影戏里淘幸福
 

  民间皮影艺人高云自幼喜欢皮影,从小就与皮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他将这门传统的民间艺术带进了学校,在学校培养起了“接班人”。

  “我自愿把这个民间艺术带进实验小学,目的就是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孩子从小了解皮影戏,校方对此特别支持。”高云说,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在去年六一儿童节上,孩子们的皮影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社区巡展显魅力

  民间艺术来自民间,还要让民间去分享,这是高云的毕生心愿。2007年7月,赤峰市红山区文联组织自治区、赤峰市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山皮影、红山剪纸、龙乡绣花鞋的传承人走进各个社区,红山皮影作为其中一场重头戏与市民见面。此时此刻的高云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像个小孩一样来回奔跑。这是因为他的皮影艺术能够有组织地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了。

  演出当晚,离开演还有半小时,演出现场的幕布前就已围满了观众,不少辖区居民拿来马扎早早地等候在此。演出正式开始后,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悲悯感人的精彩剧情,让居民看得有滋有味,引得台下连连叫好。居民孙大娘告诉记者:“小时候一个接一个村地连着演,在本村看完后还跟着去别的村看戏,没想到这么多年后还能在家门口看到。”在皮影艺人的操控下,戏里各色人物被演绎得栩栩如生,数百名观众看得入了神,孩子们还不断跑到后台去看个究竟。两场戏下来,幕后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艺人们已是汗流浃背。“现在能看一场皮影戏很不容易,更别说在家门口了。”不少懂皮影戏的观众感慨地告诉记者。

  随着皮影艺术走进大众步伐的加快,“红山皮影戏”被评为自治区第二批“一旗一品”文化品牌。这是赤峰市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文化品牌。在自治区文联颁发证书的证词中写道:红山皮影戏是内蒙古东部地区极具地方特色、历史悠久、曲目众多、受众广泛、制作工艺独特,具有极强感染力和品牌价值的民间传统艺术,是赤峰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红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张亮丽的“名片”。

  创新突围路艰难

  2013年,红山区皮影表演申遗成功,进入赤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今年召开的红山皮影创作研究暨产业化发展研讨会上,皮影传承人高云却道出了困惑和担忧,他发言中点出的演出、传承、经费等一系列问题,让大家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在高云住所,我们看到正在准备表演的道具,作为骨干传承人,高云是难得的“多面手”,他不仅能刻、能画、能绘,而且还会唱、会排、会创作。此次有关皮影产业化发展研讨会让他看到了希望。他说,今年入夏以来,在红山区文联、文化馆的组织下,“高家班”皮影剧团走进社区、农村,共演出皮影戏30余场次,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热烈追捧。但目前皮影发展有两大难题,一是缺经费没场地,优秀曲目编排完无法排练;二是市中心缺演出场地,没地方给观众演戏。在高云看来,皮影戏传承难一个是市场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技艺传承人太少。

  “除了做农活就是到处联系皮影演出,靠皮影养家糊口很难,虽然赚不到什么钱,但我们都在坚持,产业化发展或许能帮助皮影传承走出一条新路。”剧团的一位老艺人说。说到红山皮影的现状,高云认为,对于传承人的责任,他们一直在履行。然而,产业化之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产业化发展包括很多方面,既需要场地还需要资金运作,而且要持续发展。

  高云的家庭并不富裕,皮影展览馆是他家鸡场改建的。每制作一个道具都需要他自己掏腰包,就是去学校教孩子们皮影,也是自己倒两次公交车才能到达。他教课从来分文不取,再苦再累,甘愿付出,为的就是将来皮影这门艺术能传承下去。曾有人看完表演后,当场掏出5000元相赠,他毫不犹豫地把钱留给了学校皮影社团。

  高云多年来的坚守,感动了许许多多热爱民间艺术的人,引起了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就连与赤峰市毗邻的辽宁、河北等地,不时也有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对此,高云毫无保留地教授他们皮影的制作操控技法,临别还给他们带走了不少珍贵皮影样品。他说,“大家都是为了继承民间艺术,人越多传承创新的路子就会走得越宽。如果保留了什么,反而传承不下去了。”有这样的思想境界,皮影艺术的创新突围,适应时代迎时应势的发展,定会风生水起,让人可期可盼。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村庄换新颜 大葱十里香
让爱在奉献中永恒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