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来到了桑登、乌云夫妇家。
一踏进院落,只见大正房前,两座分置左右的漂亮蒙古包让整个院落的气派劲儿陡升。
乌云热情地将我们迎进蒙古包,并把她家兴办“牧家游”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去年,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小庙子嘎查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怡人的草原景致、浓郁的民族风情,再加上巴达木图庙和“莲花山”两大景点对游客的吸引,使这里的“牧家游”人气指数直线攀升。
乌云告诉记者,她家的这两个蒙古包从去年3月份开始接待游客,到年底的收入已经达到了10万元。
乌云同时告诉记者,嘎查里像她一样依托“牧家游”增收的还有五、六家牧户,其中孟根家的“摊子”铺得最大。
热心的乌云把正在楼房工地忙乎的孟根叫回了家,给我们讲述了他家兴办“牧家游”的故事。
今年30岁的孟根“闯”劲十足。去年,借助“十个全覆盖”工程全面推进的大好契机,他在“莲花山”脚下建起了7座蒙古包,并于当年全部投入使用。今年4月28日,他又开工兴建面积达900平方米、集住宿餐饮为一体的“牧家游”小二楼。
孟根高兴地告诉记者:“8月份小楼就能正式投入使用了,真心希望能在这里接待更多的游客。”
孟根还告诉记者,现在,他已备好了4匹“观光”马,并准备再备几峰骆驼,到时,游客可在马背和驼峰上感知牧人情致,尽享草原风光。
对于今后生活的愿景,孟根的回答与乌云同出一辙:“抓住‘十个全覆盖’的好机遇,加劲儿经营‘牧家游’,凭借小庙嘎查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更多游客!”
这是孟根和乌云对今后生活的愿景,这一定也是小庙嘎查所有牧民对今后生活共同的愿景。
在数字中领悟付出让农牧民在“十个全覆盖”中体味幸福
人们常说:数字是最枯燥的。然而,正是在这看似枯燥数字的背后,往往彰显着最艰辛的付出与汗水。
商都县共有213个行政村、695个自然村。2014年,“十个全覆盖”工程涉及31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今年,涉及93个行政村、290个自然村。
到目前,今年共开工建设1978户,其中完成基础工程的1275户,完成主体工程的356户。拆除农村危旧房10934间、附房6942间、院墙146.47千延长米。硬化街巷54公里,在建130公里。完工10处安全饮水水源工程,预计8月份全部通水。完成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2762户,并完成地面无线数字覆盖工程2处,在建1处。改造校舍1处,面积达850平方米。建成标准化卫生室3个,在建41个。建成文化活动室40个,在建55个。建成便民连锁超市32个。全县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新增49076人,享受80周岁以上高领津贴达4693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具体实施中,商都县各地把“三个结合”牢牢记在心里,并紧紧抓在手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相结合,与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与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相结合。
如今,以“三个结合”为遵循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已让全县广大农牧民朋友深深感受到了别样浓厚的幸福滋味。
记者感言
对于大多数农牧民朋友而言,幸福其实很简单。
年逾古稀的王振光、谢凤武老两口觉着,能快点住进新建的砖瓦房就是幸福;
在贾利看来,把便民连锁超市经营好,在方便周围乡亲们购物的同时,自己能有个好收入就是幸福;
对于乌云来讲,今年能有更多的游客光顾她家的“牧家游”餐馆
就是幸福;
孟根则觉得,加紧把自己9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装修好,争取8月1日开张,在为慕名来巴达木图庙、“莲花”山观光的游客提供更好食宿服务的同时,自己的小日子能越过越红火就是最大的幸福……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许许多多的农牧民朋友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别样的幸福滋味。
饮水思源,这接踵而至的幸福究竟源自哪里?身在其中的农牧
民朋友最清楚。源自致力于农村牧区社会事业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源自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秉承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源自市委、政府寄真情、暖民心的一系列有效做法。
实践昭示,伴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深入推进、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的加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越来越好,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有滋味。(记者 李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