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内蒙古时评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缠访者入县志是本末倒置
内蒙古新闻网  15-07-28 10:10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旬阳县,7月25日因一项“缠访者记入县志‘留恶名’”的举措而备受关注。据悉,作为“扭转社会风气”的新机制,这项举措最早在该县的县委全体会议上提出。25日晚,旬阳方面回应称,所谓“记入县志”本意不是为了阻止民众正常信访,而是专门针对那些专业的闹事者,通过一种记录在案的方式予以曝光,引导公众对他们进行评判谴责。

  仅仅由于越级进行缠访,就可能被记入旬阳县的县志,这样的举措,乍一听令人吃惊。在人们以往印象中,能在县志中留个名儿的,不是大腕名流之辈,就是大奸大恶之徒。而上访者似乎多为弱势群体、升斗小民,亦即所谓的小人物,如今因个别人会闹、善缠而上县志“名留史册”,这到底对他们是惩罚还是鼓励?

  若说是为了以“留恶名”的方式进行惩罚,则这举措颇似郎中开错了药方。现实中我们见过或听说过的所谓缠访者,无论其诉求是否合理,主观是否恶意,在“难缠”这点上都是相同的,其中不少非常规的手段都使得出来,诸如围堵机关、当众下跪、身上贴“冤”字等,更有甚者以轻生相要挟。这些“难缠”的访民,似乎本身都不将自己的名誉、面子当回事儿,哪里还会在乎什么“留恶名”呢?

  即便载入县志真能对某些“脸皮薄”或心里虚的缠访者产生威慑力,也颇有“杀鸡用牛刀”之嫌。作为传之后世的史料,县志往往精选,对许多大事件、大人物的记载尚且惜墨如金,却动用篇幅来容纳那些缠访者,岂非本末倒置、浪费纸笔,让人发笑?

  不过话说回来,从修史的角度看,若把少数具有代表性的上访者及信访事件记入县志,而不只是单纯选录缠访者,那倒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举措。作为县志,理当客观、全面地记录区域内各方面的大事要事,而信访作为一个时代的烙印,作为迈向法治社会的阶段性产物,在县志中无疑也可留下或正或欹的一笔。这样的入县志不戴有色眼镜,不搞讳疾忌医,而是去粗取精、秉笔直书,真实、公正地记下有代表性的人与事,将是非曲直留与后人评说,如此才算真正地接通地气、启迪未来。文/袁云才

[责任编辑 张睿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套马汉子
夏天到草原来看云
油菜花田赏美景
中蒙油画展开展
欢乐草原行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油菜花开
盛夏草原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