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的阿巴嘎旗综合治理项目区内草长莺飞,一片翠绿。望着这满眼的绿色和一条条、一道道由黄柳、杨柴、沙地榆组成的绿色屏障,当地牧民眼中流露出的不仅是惊喜,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希望。
昔日的浑善达克,干旱少雨,生态条件脆弱;如今,一路绿色一路景,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之路。
如今的浑善达克沙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我盟防沙治沙工作实现华丽转身,绿化建设蓬勃发展……
防沙治沙,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多年来,在中央、自治区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下,我盟不断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努力实现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针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我盟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治理方针,突出防沙治沙体系建设,提出了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防护林和防沙治沙(封山育林)相结合的方针,有效增加了林草植被,提高了防沙治沙成效。
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白音胡格吉勒嘎查就在项目区内,牧民孟根其其格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里的草场严重退化沙化,牛羊存活困难,为了生存,牧民们纷纷搬迁到其它地方居住。孟根其其格一家也被迫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经过林业部门多年的围封治理,现在这里的生态恢复逐步好转,原来搬走的牧民又陆续搬了回来。
“过去这里都是白白的沙窝子,现在种的都是柳条。一到夏天绿绿的草、绿绿的树,风沙也没有了,特别漂亮。”孟根其其格高兴地说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她还告诉记者由于生态恢复了,她家养了一百多头牛,还开起了牧人之家旅游点,收入也增加了不少,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阿巴嘎旗林业局书记、副局长党会民介绍说,全旗植被的盖度已经提高到13%,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0.3%,达到了现在的2.4%,现有林地面积达到100多万亩。
阿巴嘎旗防沙治沙工作是全盟的一个缩影。通过大量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和采取的有效措施,浑善达克、乌珠穆沁两大沙地增加了沙区林草植被,减轻了风沙危害,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牧业增产、增收、增效提供了保障。植被的恢复和林木抚育,也促进了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收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均十分显著。
盟林业局技术员介绍说:“我们治沙的技术路线已趋成熟,在治沙造林树种上,选育出了适宜沙区生长的、特别耐干旱的灌木树种,掌握了其采种、育苗、造林等技术。在治沙模式上,探索研究了新的模式。”
以多伦县为例,通过十几年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全县林地面积由2000年的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9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1%,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31%,项目区林草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实现了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性巨变。2011年至今,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累计投资14.6亿元,完成樟子松造林106万亩;新建种苗基地265处;通道景观绿化里程22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