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
走出来案件线索
2010年,为了填补对乡镇一级法律监督的空白,达茂旗检察院在满都拉镇和石宝镇设立了两个派驻监察室,监察范围辐射到全旗1.8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个苏木乡镇。
翌年,年近五旬的潘志荣被调任监察室主任。
虽然做好了准备来的,但刚到监察室那会儿,开展工作也挺难,孤零零的办公室门前冷落。他估摸着,要么就是牧民不了解监察室的职能,要么就是太远不方便前来,于是,他决定自己走下去。
每次出门巡访,他随身必携带两样东西:一样是自己做的“检民联系卡”,上面有举报电话和他的手机号码;一样是“民情日记本”,用于记录牧民们反映的问题。
他给自己下了死规定,每周都要抽出2天时间下牧区,距离近点的羊盘就走上个8、9户,远点的就少走几户,牧民有诉求自然好,没有就做做法律宣传。
羊盘,牧民居住点的简称。羊盘与羊盘之间,近的几公里,远的40公里。
很多羊盘之间不通油路。他们开一辆旧捷达下牧区,常被沙河槽“捂住”。这时候,他们就手推肩扛,实在不行,就步行到附近的牧点找人帮忙。
去年6月,潘志荣来到乌克忽洞镇做法律宣传。一个牧民举着手机挤到他跟前,“我收到一个短信,说有一笔保险到账了,可我离开牧区多年了,从来没投过什么种植保险呀?”
潘志荣立刻觉察出其中必有蹊跷,迅速将这一线索向旗检察院作了汇报,院领导要求他协助反贪部门进行初查。
其实,被牧民举报的这个王某,他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论起来,王某要管他叫一声“姐夫”的。
那天,潘志荣带着旗检察院反贪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王某的办公室。王某从书柜里拿出牧民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登记册,随手将一张纸团在自己手里,快速向门口走去。
这一细节没逃过潘志荣的眼睛,他一把抓住王某的胳膊,把他堵在了门口,“你这是要作甚?”
展开那张被揉得皱巴巴的表格,果然是王某冒用牧民姓名套取保险理赔款的证据。
熟人嘛,免不了会找他求个情。遇到这种情况,他就和妻子把手机一关,家里也不敢待,到处去串门。
渎职侵权这种调查,最容易招人记恨了。
他的前上司、时任达茂旗检察院副检察长的吕永华将这个原因归结为“地方越小越难办事”。“你想啊,上午还在一起开会,中午还桌子挨桌子吃饭,下去就去把人给抓了,能不恨你吗?”
潘志荣也的确经历过惊险一刻。那年冬天,他骑自行车下班回家,走到女儿山南面的偏僻处,一根棒子迎面冲他挥来,他躲了一下,胳膊被棒子扫到。骑出一段回头看,一个大约30来岁的男子还在原地,他赶紧骑车走了。
颠簸、辛苦、恐吓、记恨,都没阻挡他“游牧”的脚步。单位去年9月份配给他一辆越野车,不到一年时间,里程表显示“47614”。全旗6600多户牧民,如今他已经巡访过3000多户,“检民联系卡”发放了5000多张,“民情日记”记了4大本、8万多字。
一次次面对面地走访沟通,换来了牧民群众的信任。大家陆陆续续前来监察室反映情况了,都打电话要跟潘检察官告告状了。
石宝镇农民找来了,说淀粉厂拖欠他们工资一直不发,他们要到旗委政府讨说法;明安镇牧民打电话来了,说牧民家的山羊喝了矿山排放的污水死了25只,多次找矿山老板协商未果……几年下来,他梳理出各类群众诉求和案件线索426条,实现了乡镇一级法律监督案件“零的突破”。
自从开启了“游牧”节奏,妻子杨淑梅就很少能见到丈夫了。每次打电话,潘志荣不是下了乡,就是在下乡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