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
不能让牧民在等待中凉了心
“我们家的草场污染可严重”。7月31日一大早,两个牧民就来到满都拉监察室,向潘志荣反映情况。
潘志荣眉头紧锁,一边听一边记录。
什么是牧民心中最大的牵挂?答案肯定是草原。
在潘志荣的“民情日记”里,记录最多的也是牧民对草场的诉求。
去年他巡访至巴音花镇白彦敖包嘎查,有牧民问他,有人把草场开垦成耕地种庄稼了,你管不管?
他当然要管。潘志荣带着干警前去查看,远远望去,玉米、油葵上来都快一拃高了,长长地连成一片,与周边低矮稀疏的草场形成鲜明的对比。
潘志荣所看到的这片草场,位于开林河的上游,用当地牧民的话来讲,“水好,土也好”,因此也成为被偷垦的重点区域。让更多的农牧民认识到草场保护的重要性,恐怕比处罚当事人更为重要。
有没有好办法呢?潘志荣思来想去,琢磨出个现场开庭的主意来。
在他的建议下,达茂旗法院首次将庭审搬到了草场上,达茂旗检察院也是首次在案发地对非法占用草场案件出庭支持公诉。
旁听席上,坐满了当地的牧民和人大代表。
“罚了2万5呢”,到过现场的牧民张志军,至今仍然对这个数字念念不忘。按照巴音花镇牧民户均4000亩草场来计算,一年的禁牧补贴算下来也不过2.6万元。
张志军原以为,草场都是我的,我种草还是种菜还不是由我说了算?“哪知道后果原来这么严重?”
“急农牧民之所急”,一些领导干部经常“走嘴”的一句话,潘志荣却真正“走心”了。
2008年,达茂旗开始在全旗范围内实施“围封禁牧”生态工程,禁牧补贴因此成为当地牧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潘志荣带领干警对禁牧补贴发放情况进行了拉网式调查,记录成300多份笔录。事后又拿着这些笔录到相关部门逐一进行核对。
哪家的补贴款没领到?没领到的原因是什么?核对过后,潘志荣在最短时间内把这些结果一一向牧民作了反馈。
潘志荣总是努力在第一时间内解答牧民的疑问,即使他解决不了,也会把原因解释给牧民。
他害怕,无限期的等待,会让牧民信任的心慢慢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