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伦贝尔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伦贝尔:家园美了 乡村游火了
 

7月以来,额尔古纳市湿地景区迎来旅游高峰,每天接待游客8000余人。虽然游客数量增多,但是景区做足了“功课”,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王志强摄 

  远离城市的喧哗,走进风景优美的乡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以亲近自然、感受田园为主题的呼伦贝尔乡村游,日渐成为人们追逐的时尚。目前,全市共有家庭接待户5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3500多人。

  呼伦贝尔市引导有条件的村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快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推进整村旅游业发展。该市以美丽乡村扶贫重点村为基础,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扎实开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同时,加强乡村旅游标准化管理,引导更多的家庭旅游户优化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争创自治区级星级家庭旅游接待户。去年,全市共扶持建设了阿荣旗东光村等8个专业旅游村,培育家庭接待户509户,其中星级家庭接待户21家,年旅游收入达9000万元。

  该市乡村游呈现多样化发展,农家游、林场游、农业观光游、牧户游等观光体验旅游项目日渐完善,乡村文化旅游成为继草原旅游、森林旅游之后的又一大亮点。目前,正在形成以额尔古纳市、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代表的多个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带和以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代表的多个民族风情牧户旅游区。

  各旗市区相继出台利好政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阿荣旗推出3大类5条重点旅游线路,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扶持、品牌创建、强化服务等措施,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与此同时,该市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在让牧户家庭保持鲜明游牧文化特色的同时,充分挖掘民间手工艺、民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具、民俗礼仪等传统文化。陈巴尔虎旗的“游牧人家”旅游品牌已经成为游牧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农家乐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快速兴起,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得益于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农村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天然、闲情和野趣,成为农家旅游的魅力。

  莫旗腾克镇已有17户乡村游接待户开始对外接待,西博荣村建有乡村游接待点诺敏河生态漂流度假村,阿尔拉镇建起达斡尔民俗生态博物馆。阿荣旗以休闲农业和特色乡村游为卖点,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为周边游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14年以来,连续开展2届乡村旅游文化节活动,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新发乡东光村是该旗农家乐旅游的起源地,被誉为我区朝鲜族第一家园。村子3面曲水环绕,杨柳成行,稻田成片,田园景致幽美,建筑布局有致,具有浓郁的朝鲜族风情。目前,东光村共有农家乐接待户20余家,餐饮日接待能力1000人次,住宿日接待能力100人次,年接待游客11万余人次,年旅游收入达500余万元。(侯健 蒋希武 董佳静)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守护草原平安
花海醉游人
套马汉子
夏天到草原来看云
油菜花田赏美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油菜花开
盛夏草原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