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经济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落实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阿拉善:“三位一体”守好生态防线
 

  阿拉善:“三位一体”守好生态防线

  条锁边林带分割出两个世界:林内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林外黄沙漫漫。记者近日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阿右旗曼德拉苏木看到,经过近几年的生态建设,10万亩梭梭林如一条蜿蜒的绿色玉带,牢牢阻挡住沙海移动的脚步。自小生长在该苏木的牧民谢军仁告诉我们:“前几年每到春季,黄尘遮天蔽日。现在经过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沙尘天气越来越难见到了。”

  这是阿拉善盟构建生态文明的一个缩影。作为我国生态荒漠化治理保护的前沿阵地,如何守好这条生态防线,阻止贯穿全盟境内的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的“握手”,成为其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该盟紧紧围绕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仅“十二五”以来先后共投入16.36亿元用于林业生态建设,启动了“防沙治沙”“锁边护城”“身边增绿”等林业生态工程,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三北”四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摸索总结出了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体”的防沙治沙体系。截至2014年,全盟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720万亩,完成封山育林338万亩,使9700万亩荒漠植被得到休养生息。全盟草原退化、沙化现象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一个天更蓝、草更美的生态链正在形成。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黄沙,你看,现在已经长满了植物。这都是飞播和退牧还草工程带来的变化,否则这片黄沙就会飞上贺兰山。”在贺兰山脚下的沙井子飞播区,阿盟林业局副局长乔永祥指着茂密的沙生灌木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花棒、沙拐枣、白沙蒿等沙生植物长得郁郁葱葱,有些植物的枝干高达2米。

  据乔永祥介绍,“三位一体”的防沙治沙体系在生态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2014年底,全盟完成飞播造林445万亩,人工造林152万亩。尤其是飞播已经成为阿拉善生态建设的一大亮点。目前,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已分别建成长350公里、宽3—20公里和长110公里、宽3—10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有效阻挡了两大沙漠的前移,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并成为巴彦浩特城区、贺兰山林区最前沿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这一成果也打破了降水200毫米以下地区不能飞播的国际论断,飞播区内植被覆盖度已由过去的0.5%—5%,提高到12.8%—50.4%。该盟飞播造林成果被联合国治沙代表称为“中国治沙典范”。

  持之以恒的生态建设,让全盟森林资源面积增加14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65%,增长3.62个百分点;沙漠化年扩展速度已由5年前的1000平方公里减缓到目前的353平方公里;沙尘暴由2001年发生27次递减到目前的10余次;草原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5%—8%提高到2014年的10%—30%,牧草产量由亩均20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目前,全盟已建成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000万亩,占全盟总面积近10%。(记者相恒义 刘宏章 贾怡媛)一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丰收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蒙古族服装展演
3小时盖好2层楼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