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民警的星期一,始于周末。
连夜蹲坑端掉吸毒窝点
8月16日晚9点多,周末的晚上,在家休息的昆区公安分局禁毒大队所有民警接到通知:暂住在青山区某小区的女子孙某涉嫌吸食毒品,且孙某暂住的房屋人员出入频繁,疑似吸毒窝点。
警情即是命令,禁毒大队所有民警很快聚在了办公室,正从外地学习归来的小于,也直奔单位,扔下行李,便和同事们赶到嫌疑人住处周围蹲守。偶尔有同事会开玩笑,“这个周末不错,休息了两天。”其实,这也不算什么玩笑,周末对于警察来说不一定是休息日,案件、警情不管是不是周末,只要有了案子,什么时间都要随时上岗。
近几年,在对涉毒案件的打击处理过程中,发现我市从事卖淫活动的女性在吸毒人员中占有一定比例。这条涉毒线索中的孙某也是一失足妇女。8月16日晚11点多,集结到位的禁毒大队民警已在孙某所租住的房外蹲守了近两个小时,终于等到所有嫌疑人员都进了屋,禁毒民警才冲了进去,成功抓获了涉毒人员孙某,以及另外两名吸毒人员,同时还在孙某屋内发现了大量吸毒工具。
抓捕工作很顺利,3名嫌疑人也被依法传唤至分局。下面就是询问工作,又是连续几个小时,3名嫌疑人对吸食毒品的事实均供认不讳。尿检结果也出来了,三人尿样均呈阳性。按照相关规定,3名嫌疑人被依法处以社区戒毒3年。
这时,已是8月17日星期一的下午。
看似简单的一起涉毒案件,从案情分析、蹲守、抓捕、搜查,到询问、作出处罚决定,禁毒大队的民警们已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早饭、午饭也只是买了几袋面包充饥,不过大家还是很兴奋,一件涉毒案件终于初步告捷。将3名嫌疑人送到拘留所,就可以下班了。
警车上商定抓捕计划
在去拘留所的半路上,大家的手机又响了,一条经营近半个月的涉毒线索突然有了最新动向,准确获悉涉毒人员将在昆区某酒店公寓进行毒品交易。而此时,禁毒大队的民警已连续工作了20多个小时,身体透支严重,但时机一旦错过,再想抓住这名毒贩就难上加难了。
回程路上,在疾驰的警车上,大家就开始商定抓捕计划,分配任务,星期一的第二件案件就这样猝然而至。
在昆区某酒店公寓门前,身着便装的民警们又一次开始了蹲守等待,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饥肠辘辘的民警不敢离开一步,生怕嫌疑人溜掉。原定的时间终于到了,嫌疑人却没有出现。“毒贩一般不会准时,可能早已到了,一直在附近观察。”民警们根据侦察经验判断,绝不能撤,静下心、沉住气继续等。两个多小时后,嫌疑人终于出现在民警视线内,大家按照事先制定的抓捕计划,适时调整战略,成功将涉嫌贩卖毒品的乔某抓获,并当场缴获冰毒4包。
就在这边耗时耗力抓捕乔某时,一名群众向禁毒大队举报有人贩毒。禁毒大队分兵行动,一部分仍执行前一抓捕任务,从中抽出3位经验丰富的民警赶往下一个现场,小于就是其中之一。
与持枪嫌疑人当街较量
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起群众举报的贩毒线索,最后竟动用了枪支,抓捕时也是险象环生,3位民警也不同程度受了轻伤。
“按照群众举报,当时涉嫌贩毒的嫌疑人会出现在钢铁大街与民族东路交叉口附近的路口,我们在现场找了许久也不见对方身影。”小于说。就在这时,一辆与群众举报特征相近的可疑车辆出现在路边,3位民警正准备现身时,嫌疑人突然发动了车辆,并开始在附近转悠、观察,始终没有停车迹象。
“这种情况无法抓捕,我们决定静下心观察,伺机抓捕。”这时,嫌疑人突然驾车离去,大家还以为对方察觉了什么,逃之夭夭。但是3人没有立即撤退,而是下车仔细观察周边环境。
半小时后,小于发现嫌疑人又出现了,这次对方竟是徒步从钢铁大街对面向小于所在的方向走来,3位民警没有犹豫,一个眼色,3人分三面向嫌疑人包抄过去。当3位民警将嫌疑人拦下,亮明身份时,嫌疑人撒腿就想逃跑,3人将嫌疑人扑倒在地,将其牢牢压在身下后,对方仍在极力反抗,试图逃跑。“枪就顶在嫌疑人的头上,一只手已被铐上,但对方竟不管不顾死命挣扎。”此时正值晚高峰,路上人流量较大,嫌疑人一边挣扎,一边声嘶力竭地喊“警察打人了!救命啊!”一位民警介绍。
最终,经过10余分钟的搏斗,3位民警才成功将嫌疑人制服,这时3人才发现自己都不同程度受伤,“都是小伤,嫌疑人死命挣扎,我们的膝盖、小腿都被路面擦伤了。”一位民警说。
随后,民警从嫌疑人范某身上搜出一包冰毒,经称重达10.2克。落网后,范某才交代当时驾车离开并不是因为发现了警察,只是他知道自己带着冰毒一旦被抓是大罪,所以不得不防,不得不小心,为混淆侦察才将车放在路对面,这也是他死命挣扎的原因。
两次抓捕行动,成功抓获两起贩毒案的主要嫌疑人,大家顾不上庆祝,就开始了琐碎的审讯工作。
当两起案件基本调查清楚时,已是8月18日星期二的下午了,禁毒大队的民警们连续工作了两日两夜,早已疲累不堪。
当最后一名嫌疑人被送入看守所后,准备歇一会儿再回家的禁毒民警们,竟在办公室趴着睡着了。家在东河区的一位民警,说好办完案子晚上回家吃饭,眯了一会再睁眼却发现已是深夜。刚从外地学习归来的小于,家人原本以为他周末就能回来,没想到星期二晚上他才背着行李进了家门。(记者贾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