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茶路——
万里茶道与内蒙古展
茶道寻踪。
万里茶道兴盛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全长1.3万公里,起点为中国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延伸至蒙古国乌兰巴托和俄罗斯圣彼得堡、恰克图、新西伯利亚市等城市,是欧亚大陆重要的经济文化通道。
这是遥望茶路——万里茶道与内蒙古展上看到的文字说明。与这些说明相映衬的,是一组茶道黑白照片,详细记录着万里茶道的主要节点和驼工们的一路艰辛。再加上驼铃、茶具等实物,立体呈现了这条已经湮灭但不曾被遗忘的茶叶之路。
今年5月20日,我区已经确认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的召庙、寺院、客栈、驿站等34处重点文物遗址,开启了中俄蒙万里茶道申遗之路。 “看了展览感到十分震撼。也知道了内蒙古正在参与万里茶道申遗,预祝申遗成功!”来自安徽的一位观众听完讲解员的解说之后说道。这位女士多次来过内蒙古,也读过邓久刚写的长篇小说《大盛魁商号》,但是赶上万里茶道的展览还是第一次。“这次终于和概念中的茶叶之路对上号了。”她说。
匠心独运——
传承人手工技艺展示
虚心求教。
在草原文化遗产日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几乎每个展区都有一个特殊的展示项目——传承人手工技艺展示。这些传承人面前,常常围着一群观众。
剪纸、木刻版经文、银家泥塑、仿真微型工艺制作、蒙古象棋雕塑等等工艺,现场表演展示,再加上各个项目的背景介绍,让观众对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情况一目了然。
“在电视上见过捏泥人的,没想到现在见到真的了。”“买过骨雕饰品,没想到制作起来并不容易。”“内蒙古竟然保留着这么多传统手工艺。”观众们纷纷评价着。而传承人,则会向观众讲起这些工艺的古老传说。
在二楼展厅,很多通过微信报名参与互动的观众则一坐一上午,学习剪纸,跟着传承人学面塑,然后展示出自己做出的艺术品,虽不精致,但是能感觉到人们的开心与满足。
内蒙古展览馆馆长王世英说,在展览现场,共有160多名传承人展示手工技艺110多项。非遗保护的重要环节在于传承,通过这种形式的传承,更能激发大众对非遗保护的关注。(文/图记者 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