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笤帚扫进互联网
这几天,巴林左旗十三敖包乡房身村的农民田玉奎十分忙碌,求购精品艺术笤帚的订单源源不断。他刚刚通过物流给沈阳的客商发送了4包共1200把笤帚。像这样的老客户,他每月都要发2次货。
“一根网线连着大市场,我的生意能这么火,靠得就是互联网!”坐在电脑前的老田,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展示他找人制作的“中国笤帚苗之乡”的网站。
从去年开始,房身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先后投入700万元进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一条条通讯线路铺到了村民的家中,村前山头的信号塔让每户村民手机的信号都是满格。通了宽带,精明的老田脑袋又开始转起来。为了打开笤帚的销路,他曾想在电视上做广告,可价钱又贵覆盖面又小,最后想到了做网站,在网上卖笤帚。
打开“中国笤帚苗之乡”的网站,4大系列100多个花样品种的笤帚让人目不暇接,有孔雀、龙、蛇等动物的肖像笤帚,有小到10厘米、大到1米多的艺术挂件笤帚,还有用笤帚苗的秸杆皮做的艺术画。一幅《龙凤呈祥》的工艺画成本只有几元钱,却能卖到1000元的高价。现在,老田采用“线上宣传,线下销售”的模式,把笤帚制品都编了号,客商在网上看中哪款产品,拨打他在网站上的电话,直接订购即可。老田说,像普通笤帚大批量通过汽车运输走货,用这种模式比走“淘宝”“天猫”渠道更方便快捷。
田玉奎尝到了信息化给他带来的甜头。过去,他要宣传自已的产品,要免费为客商寄送样品。现在,有了网站就方便多了,客商能在网上选货,更加直观方便。今年,老田又让儿子新建了一个“中国笤帚”微信号,把所有产品的图片和信息都传到微信上,客商在手机上就能了解产品的动态信息。他的笤帚产品已销往韩国、日本等国家。
搭上了信息化快车的老田,又乘势成立了新傲清洁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搬进了地处房身村的笤帚苗子产业园区。如今,园区里已经有8家像老田这样的企业,带动个体加工户400多户。目前,房身村笤帚苗子种植4000多亩,年加工笤帚2000万把。有了互联网,销路多了,年可销售笤帚苗子800万公斤,产值达780万元。小小笤帚,成为村里“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重要产业支撑。
房身村笤帚苗子产业的兴起,让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变成了产业工人。如今,房身村在笤帚苗子产业园区务工的村民就有100多人。(记者刘国新徐永升王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