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只认识简单地几个字,但是凭借着对文学的热爱,自学汉字,每天坚持用打油诗或者顺口溜的形式,将自己的生活、感悟记录下来,反映人间冷暖、处世感悟、人生风雨。他就是生活在克旗万合永镇,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老农宿京玉。
“辞别江省回故乡,日穷亲人看不上。搭间茅棚载果树,果园建在大路旁。披星戴月垒土坝,垒起土坝当院墙。困难面前有勇气,越是困难越刚强。”
9月16日上午,宿京玉捧着一本名为《写出真情才是歌》的“诗集”来到本报编辑部。翻看着老宿的作品,记者发现老宿“诗集”没有大作家的手笔和风范,更没有名人笔下优美的文字,字里行间也没有诗情画意般的场景。作品由打油诗和顺口溜组成,有些诗句还是白话文,还出现了大量错别字。但老宿记录的是自己背井离乡的遭遇,亲朋好友的冷暖,以及为人处世的感悟。
记者了解到,今年61岁的宿京玉如今在帮女儿照看牛羊之外,在村里修建了鱼塘。用老宿的话说,一年两万多元的收入,虽不算富裕,但也饿不着。老宿告诉记者,当年和爱人结婚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让他迫切想要个男孩,但让宿京玉没有想到的是头三胎全是女儿。为了有个男孩,传宗接代,宿京玉在30岁时,将大女儿和二女儿放在家里让父母照看,抱着三女儿来到黑龙江,做了一位木匠,过起了躲避计划生育罚款的日子。背井离乡,感慨生活的苦楚,也就是从这时起,宿京玉有了每天用“诗歌”记录自己生活的习惯。在外辗转5年后,宿京玉回到了家乡,虽说已经身为五个孩子的父亲,但想要儿子的梦想一直未实现。自己的遭遇、经历让老宿要男孩的梦渐渐淡忘。伴随着儿女们长大成人,老宿夫妻俩一边帮助儿女们照看孩子,一边承包荒山,一边修建鱼塘。
如今,在村中,老宿每每看到邻家夫妻不和、孝老敬亲等等事情,老宿都会记录先来,写成打油诗,然后和朋友分享。老宿说,他这样做,目的就是教育后人。(记者 朱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