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又逢麦收时
 

  乔峻岭

  转眼又到麦收时,这是农民最忙碌和兴奋的时候。俗话说:“庄稼人有三喜:娶了媳妇入洞房、生个小子白又胖、新打的麦子上了场”。

  对于麦收,我感受最深的一个字:累。

  小时候,大人们挥镰割麦,我就拉着个筢耧掉在地上的麦穗;再大一点儿,也拿起了镰刀跟在大人后边,大人割六垄,我割两垄,还是跟不上趟,头上骄阳似火,脚下麦子刺肉,抬头看看麦垄还远着呢。

  记得大集体时,村里年轻人多,割麦有时你追我赶,“拉垅人”如果手慢,后边的紧跟上,很容易割手。所以,“拉垅人”咬住牙不展腰一个劲儿地往前割,直到与后边的人拉开距离时,这才能展展腰。刚开始割,镰刀快,人有劲儿不觉得累,等割上一个来小时,镰刀也笨了,人也没劲儿了,一把麦往往得割二三下,加上太阳的直晒,简直是大汗淋漓,腰酸溜溜地疼,成了弓形。

  最让人头疼的是打麦场。只要机子一响,再累也得咬着牙干。脱粒的时候,解麦捆由小孩子干,往机子里送麦子大人不让干,只好拿着木叉挑麦秧。这也是个笨力气活,只有不停地挑出来快速送到场边上才行。有时,飞出来的麦粒嗖嗖地砸在脸上,那叫一个疼。打完场,人人灰头灰脸,咳两口唾液都是黑的。

  扬场垛草、装粒上车,新打下的麦子要晾晒,这个时候最怕变天啦。老天帮忙还好点,就怕天边那片黑云。只要天一变,大人小孩齐往场里窜。怪不得大人常说:龙口夺粮。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确,老百姓是很辛苦的。我是农家子弟,对这句话有着切身体会。在生活中我一直坚持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好在现在有了收割机、打麦机和农用车等,麦收时节,乡亲们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敬
希望的田野
排查线路
粉刷院墙
守护草原平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上都河国家湿地公园
村美家美日子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