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胖乎乎,新房齐崭崭,炕上花被窝,囤里粮冒尖……”曾经歌词里唱出的景象,在如今的翁牛特旗海拉苏镇呼勒塔拉嘎查变为了现实。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而这一切的变化皆因一心为牧民群众谋福的“好领班”,他就是带领牧民奋斗18年的刘宝泉。
出身在牧民聚居地区汉族家庭的刘宝泉,从小与牧民们就有着说不出的亲切。1997年被选为翁牛特旗海拉苏镇呼勒塔拉嘎查达的刘宝泉,深知民族团结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生产与发展的基础,为了让自己融入到牧民之中,刘宝泉克服语言障碍,刻苦学会了蒙语的听说读写。同时,少数民族从历史沿袭下来的民族文化也成为了他学习的重点,从了解蒙古族生活习惯到红白喜事的主持操办,刘宝泉都能轻松上手。每到接羔保育、毛绒上市、打贮草料、牲畜出售等关键时节,他便积极掌握市场信息为牧民传递佳音,帮助牧民解决难题。
上任之初,为了尽快解决牧民关注的校舍危房问题,他多方面想办法,动脑跑腿磨嘴皮,筹措到了资金重建了校舍,引来了群众的交口称赞。立足于牧民群众增收,刘宝泉和两委班子认真分析制约因素,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新路子,把治沙、牲畜改良和商品化确定为提高畜牧经济效益的突破口。成立呼勒塔拉养牛协会,组建经纪人队伍,开辟牲畜交易市场,年均营销牲畜万余头。在每年的市场流通中,仅此一项,经纪人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0.8万元—3万元不等。随着翁牛特旗呼勒塔拉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在他的动员下,第一批就有18户牧民加入进来。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包宏江介绍说,入社前,由于没有棚圈,他养的牛冬天只能在外面冻着,平时给牛饮喂也极不方便。入社后,合作社基础设施完善,统一管理,养起牛来省劲多了,闲暇时间还能干点其他零活,这是当初大家都没想到的。
现在,呼勒塔拉嘎查牲畜总头数已超过一万多头只,出栏率和商品率已达到48%,真正实现了畜牧业数量质量双丰收。在刘宝泉的带领下,过去名不见经传、贫困落后的呼勒塔拉嘎查,在自然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情况下,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从2000年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的贫困嘎查,一跃成为了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的小康嘎查,成为了当地新牧区建设的示范典型。
如今,已经赋闲在家的刘宝泉依然卸任不卸心,只要听说牧民谁家里有需要,他还是会立刻凑上前能帮就帮。听说67岁的贝建国失去了儿子,家里的劳动力就剩下老两口了,无法完全从事养牛的体力活。连着多年,刘宝泉都帮他们张罗棚圈和草料,才使得老两口能继续饲养家里的14头牛。 “要是没有他的话,我们这牛就是想养也没办法了,更别说增收了,咱们嘎查里被他帮助过的人多着嘞。”提到刘宝泉,贝建国依然是满脸感激。每逢年节,刘宝泉都会主动去有家庭困难的牧民家里看看,只要有人需要帮助,刘宝泉还会帮他们张罗。(记者孟静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