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干群连心桥
如何才能让“十个全覆盖”这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做到科学规划实施,并能呼应群众要求、解决百姓期盼?如何才能让领导干部的先锋、担当作用充分发挥?
为了确保“十个全覆盖”工程落到实处,呼和浩特市将“十个全覆盖”工作纳入对旗县区、开发区领导班子的目标考核范围,以“领导联系”“部门帮扶”“干部包扶”的3项制度完善推进落实机制:全市38位市级领导和14位各旗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联系示范村;全市405个市和旗县区直属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对实施村进行帮扶;每个帮扶单位都抽调干部进驻实施村,现场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呼和浩特市“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加大了项目推进力度,而且加大了资金保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包村干部,最主要的一项工作便是走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想法……”作为赛罕区下派到曙光村的包村干部韩旭东对此深有感触。“只有真正深入村户人家,仔细问询群众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意见、建议,发现困难和问题,才能及时研究解决措施。”韩旭东说。
玉泉区小黑河镇后本滩村驻村第一书记刘俊文告诉记者,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村民们越发爱惜现在的村貌,不少村民找到村委会要求添加垃圾箱,妇女更是每天几拨,到修建好的广场上跳健身舞,那些平日里爱说风凉话的村民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村虽然有少数人还不太理解,但是做群众工作就得有耐心,‘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可不行!”从2014年9月就到玉泉区小黑河镇乌兰巴图村驻村到现在,第一书记国过海跟村民早已熟悉并成了朋友。无论是在房前屋后的偶遇,还是在田间地头共同劳作,相互间总是热乎乎的。
干净整洁的街道
一本本“民情日记”,一篇篇“蹲点心得”,一场场意见征求会,一次次工作协调会,架起了干群连心桥。
老百姓支持,老百姓参与,最终让老百姓受益,“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暖到了呼和浩特市百姓的心坎里。
阡陌遍纵横。过去,雨天出门一脚泥,如今,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村子里也种上了行道树,村里村外一片生机;一间间危房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通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呼和浩特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危房改造、街巷硬化、安全饮水、环境综合整治……不仅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更给偏远贫困的农村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文明的窗口,为呼和浩特市的未来积蓄了新的发展动力。(记者刘军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