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多伦县西干沟乡大耗来沟村二组土地和水资源匮乏,房屋多为土木结构且年久老化,村里居住环境脏乱差。村民形容旧址“出门是沟,抬头见山”“人养地,地养不活人”。
如今,在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旧址整体搬迁至平坦开阔的新址,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平坦的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新建的文化广场、公厕已投入使用,呈现出勃勃生机。同时,配套建设了牲畜圈舍、种植大棚,为村民发展肉牛育肥和蔬菜种植打下了基础,仅这两项可为村民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在切实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解决了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村民赵成树说:“以前村里房子也破,人畜混居,村里又脏又乱。现在不仅搬进新居,又增加了收入,我们生活无忧啊。”
大耗来沟村的变化,是我盟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真实写照。“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彻底改变了农村牧区面貌,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还促进了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已成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富民工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牧区。我盟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过程中,从有利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高度,把握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适应农村牧区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产业支撑,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与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畜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下大气力改善农村牧区面貌,进一步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
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全盟各地立足实际,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挖掘独特资源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观光旅游业等富民产业,既改善了生活环境,又推动了产业发展。
在农区,以危房改造、街巷硬化、安全饮水为重点,全面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增加农民收入。
多伦诺尔镇胜利村利用通路、通电、通水的有利机会,建起了60座日光温室,统一种植葡萄。在此基础上,村里拓宽思路,将葡萄种植产业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给游客提供采摘葡萄等特色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村民增加收入开辟了新途径;正镶白旗星耀镇荣耀村在便民大厅安装了助农服务终端系统和POS机,村民可以就近查询个人养老、低保、新农合等相关信息,还可用社保卡存取款、刷卡缴费消费,实现了城乡信息互联互通。
在牧区,锡盟以“房、水、电、讯”为重点,按照单户散居的生态家庭牧场、浩特聚居的联户经营、旧址改造的村容村貌整治、移民新村的特色产业和城镇聚居的多种经营5种模式,做到了公共服务和产业调整转型的有机结合,推动牧区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锡林浩特市朝克乌拉苏木宝宝力格嘎查是以移民新村的特色产业模式推进,明确了草原生态保护、壮大马奶产业和家庭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不断拓宽牧民增收渠道;乌拉盖管理区将生态家庭牧场与旅游业结合起来,鼓励牧民创办“牧人之家”旅游点,促进牧民增收;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左旗等地将“十个全覆盖”与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巩固畜牧业基础,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在此基础上同步抓好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法治建设和党组织建设,补齐短板、蓄足后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我盟仍有3个国贫旗、5个区贫旗县、近10万贫困人口。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盟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积极加强扶贫攻坚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有效衔接,努力用好这一惠农、惠牧平台,整合各类涉农涉牧资金向贫困嘎查村集中投入。为最大限度提高资金利用率,我盟把“三到村三到户”项目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确定的嘎查村叠加,移民工程优先从贫困嘎查村选择移民户,金融扶贫项目优先安排在有发展条件的新农村新牧区试点嘎查村。
自“十个全覆盖”工程开展以来,全盟162个贫困嘎查村共投入各类“十个全覆盖”项目资金3.53亿元,覆盖贫困嘎查村农牧户2.66万户,完成危房改造3272户,街巷硬化820千米,解决2470户饮水安全问题,通电3276户,通广播电视3270户,建便民超市15个。
(记者巴雅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