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即将收官的“十二五”,是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扬帆蓄势的五年,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往开来的五年。
五年,弹指一挥间,却足以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五年,是一个刻度,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尺;五年,也是一次跨越,让一个城市站上新的高度。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巴彦淖尔市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主动适应新常态,审时度势,克难攻坚,砥砺奋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扩大总量与调整结构并举,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
奋进的五年积极应对下行压力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
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609亿元,增速18.2%;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812亿元,增速14.8%;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852亿元,增速14.6%;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902亿元,增速8%;
201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340亿元,同比增长7%。
这张成绩单来之不易。
“十二五”期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市既打稳定增长的保卫战,又打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的持久战,确保经济发展稳中求进。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工业经济扩量提质。我市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围绕建设“五个基地”,做大优势产业规模,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在沿山旗县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冶金、化工、电力等产业,套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等无污染产业。
——以绿色有机为方向,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我市坚持打生态牌、走特色路,争当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排头兵,积极向国家级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迈进。
——以特色旅游为突破,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依托黄河、湿地等生态资源优势,打造黄河旅游文化集中展示区和体验区。
——以口岸经济为依托,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抓好对蒙贸易、入境资源加工和口岸新城建设,打造向北开放桥头堡和重要经济增长极。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抓好城乡建设。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的总体要求,协调推进中心城区、县城、集镇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以天蓝地绿水清土净为目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面对挑战和考验,我市整体经济正在“稳”中保持增长,在“进”中迸发活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数字背后,是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铿锵步伐。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快速推进
经济稳中有进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
回望“十二五”,我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民生”二字始终贯穿其间。
改善民生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二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2011年,我市蒙授高中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和教科书费;2012年,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达453.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62.6%提高到71.5%;2013年,实施了13个苏木乡镇基础设施项目,新建7个新型社区服务中心;2014年,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3万人、160万人,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金融扶贫富民”等工程让3.3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2011年到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80元增长到2030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9300元增长到12110元。2014年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60.6亿元,完成1474个村的建设改造任务,受益人口达64万人,实打实做到美了乡村、富了乡亲,得到农牧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过去的五年里,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民生事业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一件件顺民意、解民忧、为民谋利的民生实事如春风化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分享发展成果,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
坚持不懈地推进科学发展,巴彦淖尔走过了辉煌的五年。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欠发达仍是我市的基本市情,发展不足仍是我市的主要矛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还需奋力前行。
回首“十二五”,辉煌成就将成过往;放眼“十三五”,光明新篇即将开启。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只要我们充分抓住机遇、挖掘潜力、发现和发挥优势,“十三五”时期,有望成为我市产业发展壮大、结构调整转型、经济跨越增长的黄金发展期。让我们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攻坚战中发挥竞争优势,助力巴彦淖尔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