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扩大品牌效应巩固发展优势——我区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综述之三
品牌就是竞争力。
2014年,伊利股份实现营业收入544.36亿元,净利润41.67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位居行业首位。
国内首家有机牛羊肉上市企业达茂旗蓝色牧野公司生产的有机羊肉,成功打入上海市场后每斤卖到400多元。
在第二届内蒙古品牌大会上,巴彦淖尔市兆丰河套面业的品牌“鸡鹿塞”,荣获2015·内蒙古名片价值品牌,其品牌价值2.87亿元,“鸡鹿塞”牌面粉每斤卖到98元。
随着品牌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区农畜产品的品牌效应带动着产业的更新换代,促进着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更凸显着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指出,品牌经济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培育农畜产品知名品牌,有利于促进农牧业标准化、产业化,有利于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形成农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进一步增强农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拓宽农畜产品市场,促进农牧民增收。
数据显示,2014年,我区“三品一标”农产品增加到2038个,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6个。但是与发达省区相比,我区农畜产品依然没有形成品牌优势,除乳业和绒产业中有驰名商标外,其他绿色农畜产品的品牌仍处于“杂、散、小”的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京津地区优质小麦加工产品和优质牛羊肉产品消费量的54%由内蒙古供给,但由于品牌建设的滞后,内蒙古农畜产品中佼佼者甚少。
业内人士分析,推进品牌建设是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抓手,内蒙古资源优势没有通过品牌的塑造与宣传转化为市场优势,内蒙古的农畜产品亟待进行品牌化的打造。
如何用品牌化理念来打造优势农畜产品?
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现场会上,专家们就全区农畜产品品牌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并指明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要把品牌打造放在重要位置来抓,通过加大品牌整合力度,改变同类产品商标过多过杂的局面,着力培育区域性优质品牌,集中打造兴安大米、锡盟羊肉、河套面粉等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地域品牌,以品牌保质量,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
以品牌保质量,就是要着力打造地域品牌。利用我区独特的草原、气候、水源等条件,围绕锡盟、呼伦贝尔、通辽、乌兰察布、巴彦淖尔等代表区域打造地域品牌,每个地域品牌都要有一批优质农畜产品来支撑,形成若干个叫得响的地域品牌。
从2013年起,锡林郭勒盟一方面培育统一的锡林郭勒羊肉品牌,一方面启动实施了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今年已经完成了80万只羔羊全产业链追溯档案建设,锡林郭勒羊肉的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靠品牌拓市场,就是要着力创新农畜产品品牌。以呼伦贝尔市为例,他们采用“呼伦贝尔”+商标+企业商标的形式进行运作,打出“呼伦贝尔黑木耳”“呼伦贝尔羊”“呼伦贝尔牛”“呼伦贝尔马铃薯” 4张大牌,形成企业联手打造“呼伦贝尔”品牌的氛围,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扩大了市场份额,形成整体的品牌效应。
向品牌要效益,就是要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农产品交易会上,巴彦淖尔市兆丰河套面业有限公司与山东客商达成长期合作意向,签订了300万元的“鸡鹿塞”石碾小麦面粉订单。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局长奥林虎认为,近年来面粉行业里屡屡出现了“河套”小麦被贴牌、冒用的现象,“鸡鹿塞”有机面粉品牌的打造,就是要创造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高端面粉,拯救河套小麦这个稀有资源。
包头市达茂旗在推进品牌建设中,以实施品牌带动工程为抓手,鼓励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注册商标、认证有机,大力培养发展地方特色的商标品牌。目前,已获得国家有机认证8件,注册农畜产品商标30件,成为自治区新增注册商标最多的旗县。“牧野德彪”“文公乡情”等一批农畜产品远近闻名。
为切实提高当地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兴安盟成立了农畜产品品牌建设管理委员会,以“政府打招牌、企业创品牌”的建设理念,走品牌带动战略之路。
郭健分析,下一步,我区将以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组织为依托,对具有内蒙古区域优势产品进行品牌整合,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同时,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申报或创建中国驰名商标、自治区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支持龙头企业申请商标国际注册,积极培育出口产品品牌,扩大我区农畜产品影响力。
据悉,到2017年底,我区将建立和完善农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牧业新格局,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增加品牌经济总量。2017年底,我区中国驰名商标将达到70个,自治区著名商标达到560个,品牌经济占农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40%以上。(记者王国英)
相关新闻
再推龙头企业一把——我区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综述之二
从产业优势走向产业高端——我区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综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