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土为安”是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逝者安息,生者心安。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近日土默特左旗白庙子镇刘家营村的王凤兰老人就一反“入土为安”的常规,决定在去世后无偿捐献遗体。
放弃治疗,给家人减轻负担
昨日,记者来到了王凤兰老人家中,此时的王凤兰正在老伴儿的帮助下洗漱。王凤兰今年60岁,她脸色苍白,浑身无力,由于身患重病,就是躺着也喘得厉害,说话对她来说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体力劳动。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王凤兰的病情又加重了,一坐起来就头晕得厉害,大小便失禁,整天只能躺在床上。
据王凤兰的老伴儿李栓栓介绍,王凤兰是在去年春天发现身体不对劲的,好好的走着走着突然就摔倒了,开始并没有在意,到后来摔倒的次数越来越多,以为是中风了,可吃了很多药也没什么作用,再后来王凤兰就几乎站不起来了。老两口这时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赶紧来到内蒙古医院检查,初步诊断为小脑共济失调症。这是一种神经类疾病,初期大多表现为手脚不协调、经常摔跤,后期就有可能瘫痪在床,难以治愈,只能是调理、缓解。
住院一段时间后,王凤兰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家里却接二连三地出事。先是大儿子做生意赔了钱,后来老伴儿急火攻心突发心梗,原本小康富裕的家庭一下陷入了困境。“为了给老伴儿治病,给孩子还钱,之前盖的门脸房也卖了,还欠了外头一大笔钱。”王凤兰的老伴儿李栓栓无奈地表示。
就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的同时,王凤兰的病也一天一天加重,看着老伴儿日益消瘦,为了给家人减轻负担,王凤兰决定放弃治疗回家调养。“她执意要出院,我们也没有办法,况且以现在的条件也没有钱继续治疗下去,目前就是在家靠药物和输液维持。”李栓栓说。
捐献遗体,为他人减轻病痛
无情病魔的折磨和生病期间老伴儿的照顾让王凤兰感慨颇多。就在几天前,躺在床上的王凤兰突然做出了一个决定:无偿捐赠遗体。老人说,她知道自己的病治愈的希望渺茫,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自己想做件有意义的事,为社会做点最后的贡献。
起初家里人并不同意,特别是老伴儿李栓栓,村里人讲究入土为安,老人的病本身就是家里人的一个心事,死后不留遗体是根本不能接受的。但是王凤兰天天开导老伴儿和家人,现在老伴儿也同意了,甚至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老伴儿说了,决定离世后捐献遗体,一是想为医学研究做点贡献,二是身上有用的器官或许能给他人带来生的希望,减轻病痛。我们家里人现在也想通了,尊重她的意思。”李栓栓说。
虽说已经决定了遗体捐献,但是李栓栓还是没有放弃给老伴儿治疗的希望。老人说:“现在打算把秋收的玉米卖了,再领着她去北京看看病,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我们都不会放弃。”同时,李栓栓老人也希望通过媒体,求助广大读者,如果有人知道如何治疗或者缓解这种病的方法,可以与他们联系,电话0471—8050295。(记者刘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