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缝纫机、一把剪刀、一沓布匹、一摞棉花……伴随着哒哒哒哒的缝纫机声,又一床针脚细密、质地柔软的被褥完工。转身把被褥整齐地放在衣柜里,白曙光老人笑着对记者说:“退休至今,也记不清做了多少套这样的被褥了。”
白曙光老人今年80岁高龄,谈吐间依然不失知性精干的一面。“我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日子过得很艰难,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全靠母亲的好针线。”采访中,老人告诉记者,她家里共有兄弟姐妹四人,当时人们封建思想严重,所以她在家里学针线,两个兄弟上学。后来,终于盼到解放,村里成立了小学,她哭着喊着要上学。上学后,白曙光勤奋上进,连跳三级,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六年的课程。1955年,她顺利考上了当时的盟一中。那时候,她可算是高学历的毕业生。
盟一中毕业之后,白曙光先被分配到了当时的伊克昭盟石油厂。后来调换工作去了毛纺厂做宣传工作的她,最爱的却是那几台菊花牌缝纫机。几年后,再次工作调动,她分到了达拉特旗水文站,在那里认识了与她同龄的同事张铎,并和他组建了幸福的家庭。“丈夫老家在东北,支援西部时来咱们这儿做水文工作的。后来,随着三个孩子的相继出生,我又拾起了针线活。当时想,要是有台缝纫机就好了,这样给孩子改衣服就方便了。”采访中,白曙光老人感慨地说。
“我这三个孩子从小爱穿我做的衣服,现在长大了喜欢用我做得被褥。我趁着眼神好,多做几套。”白曙光老人一边整理着布头一边说。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与记者交谈中,白曙光老人说,退休已经多年了,现在孙辈们长大了,她又继续做起针线活。其实,早在2012年搬新家时,就有人劝过她,搬新房的时候就不要搬缝纫机了,用处少。可白曙光老人却一再坚持。因为已过耄耋之年的她,心里很清楚,没丢掉这台用了几十年的缝纫机,不仅仅是因为它还能用,更是因为她的旧针线盒和这台缝纫机,记录着一家人共同经历的岁月,藏着一份浓浓的亲情、深深的回忆。(记者孙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