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马亚波是从一篇报告文学《来自墨玉乡的报告》开始的。1986年,我看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的旋律》一书,书里收集的都是反映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的的作品,大部分是通讯,也有可读性较强的报告文学。《来自墨玉乡的报告》说的是海勃湾矿务局露天煤矿的事儿,文章很长,约有一万多字。露天煤矿是乌海市第一个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单位。
马亚波在职时就出版三部小说散文集,退休之后依然笔耕不辍,也出版了两部散文随笔集和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没有收进书的文学作品还有几十篇。2014年11月,完成夙愿之作《柳林湾》,我在电子版上先睹为快,一口气读完27万字的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
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柳林湾,坐落在黄河岸畔,是一个蒙汉杂居、和谐相处、地肥水美人富裕的好地方。老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着老天爷的头脸过日子。到了改革开放中的下一代,高考落榜回乡创业,在老支书葛喜田(蒙古族)的影响下,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农家日子变样了,农民不仅办起了工厂,就连“耕得不正种得歪,胡球日鬼长起来”的种植习惯也变了,一个反季节蔬菜,一个农产品深加工,将农民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从打农业合作化以来,就在柳林湾威风八面的大队长强成山,由于他的自私,他的狭隘,特别是扭曲的嫉妒心理,说话不灵了,做事不成了,一句话,没有威信了,民主选举村委会主任也落选了,代之而起的是那些在他看来“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高考落榜的回乡知识青年。
柳林湾富裕了文明了,“方山周围访一访,没有哪个村子赶上柳林湾。”村人说,树有根,水有源,柳林湾之所以富裕,是因为有一个“不贪不占,事情好办”的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葛喜田。
葛喜田从土地改革起就是村干部,谁家有了难处,他总是伸出滚烫的手。旧社会,二大娘一家3口讨吃要饭来到柳林湾,揭不开锅了,刚满月的孩子饿得哇哇哭。危难时候,葛喜田给他们拿来5升米,野菜稀饭救活一家人。
农业合作化的时候,二大娘家穷,连一头大牲口都没有。想加入邻居家的合作社人家嫌她累赘,是葛喜田办的合作社收留了他们。
灾害连续的1960年,二大娘的儿子考上中专,家里粮食不够吃,穷得拿不出儿子上学的路费,更不用说学校的伙食费了,一家人愁肠百结,束手无策,打算不念了。困难时刻,又是葛喜田伸出滚烫的手,拿来30元钱,还把他们好一顿训斥,有穷人家,还有穷村子么!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海东县大兴水利,乔三外出开渠不在家,偏偏老婆生孩子难产,人已昏迷不省。“葛喜田闻讯赶快绑扎担架,安排去海达市医院抢救。一个后生要回家换衣服,葛喜田怒气冲冲:‘狗日的,我滚油浇心,你还东吴招亲!’说着,照屁股狠狠踢了一脚。那一脚踢重了,年轻人身子趔趄了一下,几乎跌倒在地。”他哈斥年轻人:“欢欢收拾上路,再磨蹭看我怎么收拾你!”
葛喜田安排了8个后生抬担架,每4人一班,一个小时跑完19华里到了医院。“医生立即手术剖腹,母子双双平安。医生说,再晚来半小时,就是扁鹊、华佗再世也无能为力了。”
诸如此类的故事,村人可以给你讲上3天3夜。
正是这些琐碎的咋看不难办,想想又不简单的事儿,一个好为别人着想、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农村干部的形象跃然纸上。当干部多年自己想退却又退不下来,群众拥护他爱戴他,在柳林湾,葛喜田一声喝到底,不是手里的权力起作用,而是大得人心的人格魅力。
葛喜田笃实厚道,头脑灵活,既是种田的老把式,也是经营的佼佼者。如果不当干部,专心致志地刨闹个人家的小日子,早就大发大富了。然而,在两千多人的村子里,论经济状况,他连一个中等户都不如。乡亲们信服他,拥戴他,服从他,当他病逝以后,就连村里的刺头、赖皮、滚刀肉式的人物都去葛家吊唁,长长的送葬队伍绵延了好几里。
清朝康熙年间,河南内乡知县高以水编撰一副楹联并贴在衙门口: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这话说得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葛喜田就是这样。
葛喜田洁身自好,严于律己,他的言行也影响了别人。新任村主任何时兴外出为村集体办事从来没有报过差旅费,无论骑摩托还是开私家车,没有报过汽油费,他给自己定的工资是全村的人均收入数,远不如头脑灵活的人家。村副主任私营企业老板庄子的职工食堂,成为村委会接待客人的免费饭馆,村委会几次付款都不要,全村的农业税都是他一个人缴纳的。庄子有钱不假,如果没有觉悟,没有节操,没有追求,也未必会那样做。
“干部吃喝贪占,民风肯定要坏。”“不贪不占,事情好办”是葛喜田的口头禅。他说了,也实实在在地做了,老百姓才信服他。当他七十多岁再三要求退下来的时候,当公社党委副书记主持柳林湾党支部换届改选的时候,是村里的老百姓不客气地赶走了公社副书记,老百姓还“选”他当柳林湾的书记。
葛喜田十分注重培养接班人,为此耗费好多心血。平时影响不用说,当他让贤不成,又当上柳林湾的支部书记的时候,特别提议让何时兴任副书记,开创农村党支部设副书记的先例。
葛喜田的心血没有白费,老一代共产党人为了村集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新一代共产党员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演绎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柳林湾成为遐迩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柳林湾仿佛一个世外桃源,好些地方贪腐成风,人心涣散,甭说别的,开会都召集不起人来。柳林湾不然,村委会号召种植塑料大棚菜,一下子就有26户响应,第二年就是上百户人家。何以这样?农民讲亲眼见,眼瞅着种植大棚菜的人家发家致富,改变种植习惯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农村居住分散,一户人家占地半亩甚至一亩的司空见惯,就是埋死人的墓地周边半亩一亩大的面积也不奇怪。柳林湾调整了,自建楼房村委会补贴20%的费用,同意拆迁集中连片住楼房的农民一平米旧房兑换一平米新楼,多出的部分仅收建筑成本费,冬天还要免收取暖费。因此,柳林湾很快集中连片住楼,陡然新增了几百亩耕地。
家有家风,校有校风,一个村子风清气正,人心就能凝在一起,力量就能集在一起,办事,发展,不仅顺当,而且快速。柳林湾成为海达市第一村,诠释了葛喜田的名言:不贪不占,事情好办。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十多年了,一户人家十几亩土地分散在十几个地方,严重制约了机械化作业。柳林湾土地流转了,转了一大圈,个体又成集体了,土地几百亩几百顷的连在一起,实现了规模农业现代化,大批农业劳力转入村办企业,农民收入多了,生活条件好了,吃、住、行都变了。正如歌曲《柳林湾》唱得那样:
平平大川柳林湾/清清渠水过村头/蓝蓝天下新农村/一扫往昔几多愁//农业实现机械化/工厂建到家门口/又做工来又务农/看看咱们有多牛//农民住上小二楼/开上轿车四处游/都说咱有好福气/赶上现今好年头
县委考察团看到的柳林湾,让人欣慰,让人羡慕,“说它是农村吧,还有那么多工厂,那么多楼房,就连村子的布局都是城市化的;说它是城市吧,到处是大秋作物,满眼碧绿生青,时鲜蔬菜,新鲜肉蛋,啥时想要啥时有,鸡鸣犬吠猪哼哼,人欢马叫喇叭声。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吸一口气都是清爽的,明明是个农村嘛。城里有村,村里有城,啊,哪里分得清楚。也许,这就是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吧。”
《柳林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縮影,也是民族团结互相心无芥蒂齐心协力的典范,成为遐迩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民族团结模范村。在字里行间,你都可以看到作者的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情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多一半人生活在农村,中央每年发的1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3亿中国人,倘若农业出了问题,粮食出了问题,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在农村牧区进行“十个全覆盖”工程,农牧区的面貌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柳林湾》岂止是“十个全覆盖”啊,早就达小康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柳林湾》为我们描绘了绚丽多彩的乡村世界。
近日,市文联已经专程推荐到中国作家协会,白庚胜书记读后非常震撼:“汉族作家创作少数民族题材文学难能可贵,《柳林湾》是新农村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导向性作品,推荐纳入重点扶持计划。”(作者系乌海文联副主席魏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