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坐标”里的多样化扶贫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如何实现精准扶贫,要对贫困嘎查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完善建档立卡找准扶贫对象是前提和基础。
我区的建档立卡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扶了谁?靠啥扶?扶得咋样?我区为量身定制帮扶规划,建立起了精准坐标。今年以来,我区对2013、2014年度建档立卡数据进行了审核清洗。完成了31个国家重点县和26个自治区重点县,2834个贫困村,61.5万户、166.7万贫困人口基本信息更新,2014年5684个项目和2015年4609个项目计划的采集录入工作。
同时,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对象退出管理工作方案》,印发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方案》,开发了旗县级扶贫开发地理信息系统。
如何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得到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支持?金融扶贫就是关键之一。
“贷款不要抵押,政府还补贴利息,还贷款手续上门办理。”说起贷款的事,清水河县韭菜庄乡盆地青村的白生小赞不绝口,他向农业银行贷了5万元,建了牛舍,买了肉牛,往后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据统计,今年前10个月,我区新增金融扶贫贷款108.8亿元。与农行、农信社、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新增金融贷款96.69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72万户、贷款67.5亿元,占贷款总户数的69.81%;与中和农信合作发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5.93亿元;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今后4年为扶贫开发投入不低于300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首批试点撬动40亿元信贷资金在兴安盟开展危房改造和产业扶贫;全区83个旗县、1130个嘎查村实施互助资金项目,发放借款1.96亿元……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近日对内蒙古金融扶贫给予了高度肯定,“以扶贫小额信贷为例,内蒙古突飞猛进。”
帮扶就要帮在点子上,因地制宜,精准扶贫,一个个扶贫举措在内蒙古落地开花。
“三到村三到户”扶贫,在覆盖全区77%贫困人口的2834个贫困嘎查村,我区全力推进规划、项目、干部到村到户工作。今年“三到村三到户”项目总投资71.05亿元。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实施项目5400多个,扶持贫困农牧户14.2万户、42.8万人。
光伏扶贫,启动察右中旗等1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县试点,建设5300户户用模式光伏电站,7600亩光伏农牧业电站,15个小型地面电站,光伏电站建设总规模达到61万千瓦。
电商扶贫,57个贫困旗县中30个已有电子商务业态。
旅游扶贫,协调联系相关部门在2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县和革命老区旗县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和红色旅游扶贫。
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多样化扶贫,助力我区开发式扶贫的精准推进,让农村牧区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农牧民的收入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