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创新挺起兵工企业的脊梁
12月5日,星期六,早晨6点半,天蒙蒙亮。一个瘦瘦的身影从一机集团宿舍楼里刚走出来,冷空气逼得他立马紧了紧领口,迅速从裤兜里掏出一把钥匙,开锁,骑车,直奔单位。
他叫张立宾,今年29岁,赤峰市巴林左旗人,东北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现在是内蒙古一机集团工艺研究所数字化制造工艺创新团队的成员。这个团队成立于2012年,共有16人,平均年龄30岁,其中本科生10人,研究生6人。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三维工艺推广应用、虚拟现实装配仿真、工艺布局和生产线仿真以及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冲压、机械加工、装配全制造链的工艺仿真研究。
不到7点,张立宾走进办公室。他打开笔记本,上面写着:“12月5日,需要在数控镗铣床上完成编程软件数控加工代码的正确性测试……”
“你们周末不休息?”记者问。
张立宾笑着说:“我们团队是做科研的,经常在周末和节假日加班。从年头到岁尾,我们都在和时间赛跑,脑子里装满了一个个课题和一个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每处理完一个难题,研究出一项成果,我们才会歇一口气,虽然累些,但我们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正如张立宾所言,8点钟不到,团队16名成员都陆续到来。“明年年底前,我们要在智能物流、工厂建设、加工流水线、在线检测等领域取得一些突破性成果。”研究室主任马涛跟赵宁、杨羲昊等七八名成员围坐在一起讨论明年的科研立项工作。
马涛说:“大家心中揣一个信念,就是用创新挺起兵工企业的脊梁。2015年,我们定下了目标,围绕‘中国制造2025’规划,在两个领域开展智能制造前沿技术研究,赶超发达国家制造业水平。”
团队成立的3年多时间里,大家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礼拜天。为了让工艺设计更好地用于实践,指导生产,他们深入工厂和技术工人共同研究问题,每天早晨七点多到工厂,晚上八九点下班是常事。近年来,团队共获得省部级奖项和荣誉8项。今年10月,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特种车辆及其传动系统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科技部批准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好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平台优势,进一步开展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大幅提升行业数字化及智能制造水平。”马涛说。
“叮铃铃……”,电话铃响起,车间有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张立宾立即披上衣服,大步流星向外走去。
半个小时后,张立宾回来了,他满脸笑容,开心地向大家宣布:“问题解决了,数控镗铣床编程软件数控加工代码测试完全正确,实践检验证明我们提供的路径和方法是准确的!”
大家笑了,好多人眼中泛着泪光。这是他们几个月努力的结果啊! “我们就是要为一线提供一个正确路径和方法,达到人工与数字智能化对接,提高企业效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再辛苦都值得!”杨羲昊说。(记者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