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回顾这一年——青城好人带给我们的温馨与感动
内蒙古新闻网  15-12-17 11:00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晚报  
 

  

  时间走得飞快,一转眼就到了12月中旬,人们似乎都没来得及留下什么,就要匆匆和2015年说再见了。但是,《呼和浩特晚报》在这一年却在“青城好人”和“爱在身边”两个栏目中记录下了平凡中的不平凡,普通中的不普通。在这一期的“青年文明号”中,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就来盘点一下在“青城好人”栏目中出现的感人事,感受青城好人带来的正能量。

  现金首饰等都要物归原主

  2015年1月13日,一名普通的饭店服务员成为2015年“青城好人”栏目报道的第一位青城好人。在《装有万元现金、合同、公章等重要物品的手提包丢失,报警寻找得知——饭店服务员捡到后主动上交》的报道中,丢包的杨先生找到就餐的饭店得知,服务员已经将包上交了领导。而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与该服务员取得联系后,对方却不愿透露姓名,只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即便拿了也不会踏实的。”

  在这一年中,像这样朴实的青城好人还有好多好多,有很多人都是家境一般,但他们却不会因此将捡到的东西据为己有。比如2月2日报道的《数千元遗落出租车半个小时后失而复得为您点赞,青城的哥!》,的哥赵师傅捡到的包里有近7000元钱;7月9日报道的《下岗女工捡到钱包不动心及时送交派出所》,下岗职工陈桂花靠帮人做饭为生,捡到的钱包里的现金相当于她一个月的收入;9月7日报道的《借6万元钱给女儿治病因喝多酒不慎将钱丢失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还失主》,出租车司机捡到的可能是他工作一年都挣不到的钱。除了钱外,还有价值不菲的黄金饰品和手机等,像9月22日报道的《公交司机一下捡到7部手机为完璧归赵赞一个!》,34路公交驾驶员捡到的手提袋里有7部手机;9月28日报道的《的哥捡到黄金手镯警察帮忙找到失主》,的哥韩畅捡到了乘客落下的包,包里有一只黄金手镯、手机和钱。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5年《呼和浩特晚报》的“青城好人”栏目中,关于拾金不昧的报道共15篇,捡到的现金共计10多万元、手机10余部价值5000余元、黄金饰品3件以及录取通知书一份。青城好人们的这些义举,让丢了东西失而复得的人非常感动。

  邻里和谐相处

  这一年,一家人的相依相偎同样让人动容。2月10日报道的《照顾重病妻子50余载这位老人真不易》,让我们知道了76岁的费万富老人照顾下半身瘫痪的妻子50余年不离不弃的故事;同一天报道的另一位青城好人孙美珍,则是《几十年照顾老人无怨无悔她真是位好儿媳》的主人公,20多年来,无论生活有多艰苦,她都无怨无悔地照顾公婆,尤其当公婆患病时,她更是忙前忙后,用她的辛苦和爱温暖着一家人,让左邻右舍佩服称赞她为好儿媳、好妻子。

  在《呼和浩特晚报》2015年的报道中,类似这样的温情并不少见。10月16日报道的《儿子患重病妻子割伤手为筹治疗费七旬翁工地打工》,很多人都被文中的高子英老人所感动。为了给身患尿毒症的儿子治病,老人已欠下6万元外债,而为了给儿子挣出每个月的化疗费,他不顾年事已高,在工地打工。工友听说后纷纷捐款,希望能帮到老人。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在“青城好人”栏目中,除了唇齿相依的亲人,更不缺好邻居。3月30日报道的《六旬老人多年义务清扫楼道,居民感叹——“遇上这样的好邻居,真是福分”》,60岁的其美素义务清扫楼道7年多,也希望以此带动更多人爱护环境。12月14日报道的《市民深夜扫雪照朋友圈热转》,家住市政家属楼的陶先生,为了防止小区居民第二天外出时因为积雪而滑倒,在深夜清扫起了积雪。

  帮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2015年《呼和浩特晚报》报道的青城好人,还做过更多有意义的事,其中不乏帮助老人、孩子找到回家的路。6月17日报道的《有的撑伞送吃喝,有的帮忙发帖……警民爱心接力助八旬走失老人归家》,88岁的老人因为患有老年痴呆症而迷失方向,热心市民不仅提供吃喝,还配合小召派出所的民警帮助老人寻找家人,最终老人被家人接回家。6月23日报道的《女子疑患病走失民警多方联系助其归家》与《一位老人走失,多名市民帮助寻找大家一齐努力老人平安回家》、7月14日报道的《市民发现迷路老太求助民警送其回家》、10月10日报道的《5岁女孩走失民警帮忙找到家长》以及《男孩儿跑上快速路幸遇好心人送往派出所》等,都是帮助因各种原因找不到家的老人和儿童的消息。

  无论是谁,我们都要帮一把

  2015年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扶老人”。很多人都说老年人在“碰瓷”,遇到出现意外状况的老人千万别轻易扶。而4月21日报道的《七旬老人独自上山扫墓途中摔伤幸遇好心司机扶起还陪扫墓》,一位司机不仅把一位脸上、手上都是血的老人扶起来,还把老人送到公墓陪着一起扫墓,这种好心人实在太让人感动了。

  扶老人的不止这一位,还有5月30日报道的《老人摔倒路边市民纷纷援手》中的好心市民、9月14日报道的《老翁晕倒路边小伙施手相救老人女儿通过本报向这位好心人致谢》中的路人小伙、9月30日报道的《老人雨中摔伤腿小伙背起送医院谢谢你,热心肠的小伙!》中拒绝重金酬谢的卖焙子的小伙子。

  不光是受困的老人需要扶,其他陷入困境的人也是青城好人帮扶的对象。像2月7日的《帮受伤司机包扎、推车、卸货、换胎一帮忙就是3小时,婉拒酬谢不留名,他帮忙说了这一句:“我叫交警”》、6月13日的《女子被车剐倒卷入车底交警市民合力抬车救人》和《男子逛街突发疾病民警帮忙送医治疗》、6月23日的《男子突发疾病昏倒路边路人热心救助帮其脱险》、7月14日的《公交司机驾车途中突然发病两位老人热心相助不留名》、10月17日的《患重病欠下医药费医护人员纷纷伸出援助之手》、10月19日的《开餐馆做公益,不是噱头是理想爱心老板的“慈善日日捐”》等消息,都是报道青城好人向陌生人施以援手的。

  爷孙俩原地苦等失主只为560元

  10月28日报道的《爷孙俩路边捡560元原地等失主40分钟》:市民梁英女士从早市回到家才发现丢了500多元现金,急忙沿路返回寻找,在南马神庙街和水源街交会的路口遇到了张双旺爷孙俩。张双旺的孙子今年不到6岁,看到有一叠钱还不太懂得数,张双旺清点了一下,共560多元。“没多想其他的,我和孙子说咱们等等吧,丢钱的人肯定会回来找。”没想到这一等就是40多分钟,直到梁女士骑着电动车赶来,爷孙俩将500多元现金如数奉还。

  两个唐氏综合征弃儿在张家扎根

  12月11日报道的《36岁普通职工10年坚守,倾其所有抚养两名被遗弃的残疾孩子——伟大父爱超越血缘关系》:10年前,当时的张敏瑞还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深秋时节收留了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起名叫小宝。1997年,他又收留了另外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起名叫天宝。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张敏瑞发现这两个孩子都患有唐氏综合征。“不少人都劝我放弃,孩子越来越大,将来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但毕竟养这么大了,和孩子们都有了感情,怎么可能扔下不管呢。既然捡回来,就要对他们负责。”10年过去了,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两个孩子也开始上学,如今在张家已经深深扎根了。

  拾马也不昧

  10月10日报道的《村民“拾马不昧”急盼失主认领》:金川开发区霍寨村的村民王柱柱,9月29日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两匹马,于是就和朋友把马拴在村里的一个废旧厂房里,每天定点给它们喂草喂水,细心照顾。10月8日,他的朋友跑来告诉他已经和马的主人联系上了。失主与他取得了联系,并表示会尽快前去认领。

  土豆传爱心

  从1月16日开始,《呼和浩特晚报》连续报道了武川县哈拉合少乡鸭老坝村村民张忠恒的孩子患有苯丙酮尿症,需终身吃特殊米、面、奶粉和营养粉,特殊口粮的费用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的消息。报道刊发后,很多爱心人士纷纷捐款,缓解了这家人的燃眉之急。然而,特殊口粮涨价,小皓博又面临无钱买粮的窘境。为此,张忠恒在东瓦窑农贸市场低价出售自家种植的土豆,希望尽快将土豆变成现金,不让孩子断粮。经过媒体的报道,到4月13日,张忠恒的近4万斤土豆全部卖完。在收到好心人共计13万余元的爱心善款后,张忠恒决定向市民赠送一万斤土豆。而在赠送过程中,他又收到好心人捐款。颗颗土豆传递的温暖让人动容。(首席记者 张海平 记者 王璐)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丰收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蒙古族服装展演
3小时盖好2层楼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