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游园景观频遭破坏该咋管?
内蒙古新闻网  15-12-22 10:04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在呼和浩特市滨河南路小黑河两岸有一条长约2.7公里的游园景观带,园内有多处石刻雕像。刚建成时,雕像为景观带增添活力,而如今,这些雕像却千疮百孔。

  市民王先生说,“不忍直视”。

  “去年接手时,已有雕像严重残损,看着让人痛心,该咋管呢?”呼市园林局环城水系管理处小黑河5至8标段管理绿化队队长田占国介绍。

  呼市园林局游园管理处主任石福建称,每年光园林部门管辖的16处游园的维护费用就达120余万元,可维护完了又成老样子。

  游园之殇

  景观带雕像“缺胳膊少腿”

  在滨河南路小黑河两侧游园景观带内,步行5至10米就有一处石刻雕像,有伟人雕像、中国福娃雕像以及卡通雕像等。大部分雕像已损坏,不是头部缺失,就是没有下肢或胳膊。在小黑河沿线约有40座雕像局部缺失严重。此外,景观带内大约50处长方形景观灯遭破坏。

  王栓柱是附近的居民。他说,原来小黑河两岸杂草丛生,一片“荒滩”,但2009年开始,小黑河治理工程让两岸发生很大变化,原来的荒滩变成美丽的景观带。可如今,景观带遭到严重破坏,已持续2年左右。

  “乌兰察布东街有一处游园,看看里面的凉亭和路灯,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市民张女士每天在这处游园锻炼。游园西侧的凉亭内,桌椅被黑色的胶状物覆盖。同时多盏景观灯的灯泡没了踪影。

  此外,位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路口西南角的一处游园内,临街的景观柱破损严重;伊利广场地灯、垃圾桶、照明灯具也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管理之困

  如何治理,并非一个部门决定

  说起滨河南路小黑河两侧景观带遭破坏一事,田占国叹了口气。“原来小黑河玉泉区段由玉泉区环城河道管理办统一管理,从去年开始,这项工程移交至呼市园林部门。经园林部门调查以及居民举报,大部分雕像均为人为破坏,且周边居民比较少,又没有监控设施,造成取证困难。目前绿化队仅能修补台阶以及过道,雕像修补工作比较专业,只能将破损情况年底上报至呼市园林局。”

  针对景观带受损严重问题,呼市园林局环城水系小黑河绿化管理处田主任表示,小黑河东段也建有一些雕像,大部分雕像比较完整,未出现人为破坏情况,但西段人为破坏严重。“该如何有效治理,这不是一个部门能决定的,只能逐步完善各自职责和相关法律,破坏公共设施情况或许才能逐渐缓解”。

  维修之窘

  资金、人手都不够

  呼市园林局游园管理处主任石福建表示,目前游园管理处接管游园共16处,总占地面积约23公顷,每年呼市园林部门下拨维护费用120余万元。目前损坏比较严重的游园包括玉泉游园、席力图召游园、大召广场。受损严重的主要为基础设施以及地面绿化排水管线。

  “夏秋两季游园设施受损最严重,城郊接合部是重灾区。”石福建称,每年维修费用都比较吃紧,只能先修补损坏较为严重的设施设备,剩下的分批次进行修理。

  石福建表示,人手不够也是问题。“现在管理处共有员工16人,其他员工均为临时雇佣,实行专人看护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依靠全社会进行监督管理。”

  专家支招

  最好的方式就是立法

  据了解,呼市有近百处游园,有的游园管辖权在市四区政府或者辖区街道办。具体数量无法统计。

  目前呼市市区共有24个公园、25个游园。大型公园由各公园管理办进行维护。因游园较多分布较广,出现设施破损的情况,只能逐步解决,对于恶意破坏的情况,只能是发现一起警告处理一起。

  “为什么不能在雕像周边增设监控设施,也许这样会逐渐杜绝这样的情况”。采访中,不少居民提出这样的意见,有的还建议对这种行为进行立法。

  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陈红艳称,公共设施破损严重,相关职能部门总在说“很被动,没办法,难治理”。“难治理是因为相关职能部门不愿过多探究原因,而是采取表面处理的方式,修修补补,修完再遭破坏,如此恶性循环。”

  陈红艳认为:“目前最好的方式就是从立法入手,明确破坏公共设施如何处理,而职能部门要尽可能地协同执法,建立全社会监督的模式。”(全媒体记者穆磊)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丰收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蒙古族服装展演
3小时盖好2层楼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