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并连续三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发展粮食生产先进盟市。
2015年,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1343万只,比2010年的826.67万头只增加516.33万头只,增长62.4%。
这一组上升数字的背后,是全盟上下为不断推进兴安农牧业发展所做的努力。
思路决定出路,角度决定高度。“围绕打造国家级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扩规模、转方式、强龙头、促营销、创品牌,加速推进绿色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盟委书记苗银柱的一席话,激励着兴安农牧业由农牧业大盟向农牧业强盟迈进。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近三年来,全盟上下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一系列事关“三农”的文件精神,积极调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加大了对“三农三牧”的投入力度,以全面实施“8337”发展思路为推动,着力强化农牧业基础建设;以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千方百计促进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基础+项目”的强势推进
农业基础建设和重大农牧业项目“双擎引动”
兴安农业经历过大风、春涝和夏涝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却在逐年增长。2014年,全盟粮食产量达122亿斤,创历史新高。我盟农业之所以旱涝保收,得益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牢固。
重投入让资金作用最大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真金白银,需要量大、时间长、见效慢,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高国艳是突泉县突泉镇平原村艳梁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他所在的平原村耕地基础设施薄弱,五年前,他承包的耕地里连基本的机电井都没有。“十二五”以来,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先后投入28万元,打井11眼,保证了耕地农业用水。2012年至2014年,艳梁农机合作社承包耕地的玉米亩单产分别达到700公斤、750公斤、800公斤,年均增产近10%。
“十二五”期间,全盟加大了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牧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提高。截至“十二五”末,2014年全盟水浇地面积达到了485万亩,较2010年450.74万亩增加了34.26万亩。全盟设施农业面积达到7.02万亩,较2010年增加5万亩;牲畜棚圈建设总面积达到520万平方米,新建牛羊冷配站367处,建设羊人工授精站点686处,全盟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达到1600多个。重金投入打破了农牧业发展的“瓶颈”,加速了农牧业的发展。
资金投入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我盟把主阵地放在了着力推进重大农牧业项目的争取和建设上,进一步夯实了农牧业基础。“十二五”期间,全盟农牧系统依托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扶贫规划、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关于加快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政策优势,积极争取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国家农业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有机质提升项目、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项目、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等重大项目,项目累计资金达81.7亿元。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在哪,资金投入就跟进到哪,科学统筹、合理安排、整合利用,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方向与投入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农业设施进一步完善、基础进一步夯实。
“龙头+品牌”的强势带动
产业化水平和农畜产品品牌“比翼齐飞”
充分认识和主动用好新常态释放的政策红利和给兴安带来的发展机遇,我盟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从“小作坊”到“大产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如今,涌现出了恒大、蒙羊、二龙屯、科沁万佳等特色农畜产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兴起,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难”问题,还通过加工增值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直接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十二五”末,全盟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开工企业92家,实现销售收入61亿元,比2010年50.69亿元增长20.3%,实现增加值20亿元,比2010年18.89亿元增长5.8%,利润总额6亿元,比2010年2.92亿元增长105.4%,上交税金1.3亿元,比2010年1.08亿元增长20.3%。全盟有盟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0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5个,内蒙古著名商标21个。截至目前,全盟已有10家大米加工企业启用“兴安盟大米”地理标志商标。我盟农牧业产业化初步形成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如何适应新常态下的市场需求?在日益变化的市场引导下,仅在产能上得到发展,未必能在直面竞争对手的时候得到消费者认可。在农牧业产业化之后,我盟将农牧业品牌化,在整合资源、建设渠道的同时,打造良好的农畜产品品牌形象,满足不断更新升级的消费需求。
我盟农畜产品具有天然、绿色、无污染的品质,具备成为优秀品牌的天然优势。输出的羊肉、有机大米等绿色农产品在上海等华东地区市场反响极为良好,甚至卖到了每斤上百元的价格。近年来,我盟大力培育涉农区域公共品牌,开展了“盘活闲置商标、激活休眠品牌”工作,增大了我盟有效注册商标总量。完成了内蒙古二龙屯有机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二龙屯”商标等7件著名商标续展审查上报工作,自治区工商局著名商标认定公告通过了兴安盟11家企业的商标为内蒙古著名商标,审查推荐了兴安盟可为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的商标为内蒙古著名商标。同时,我盟以绿色有机农业建设为推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截至“十二五”末,全盟“三品一标”获证产品190个,认证面积175.78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3个,认证面积84.13万亩;绿色食品27个,57.38万亩;有机食品116个,认证面积34.27万亩;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
“科技+市场”的强势融合
农牧业科技推广与科技服务体系“并驾齐驱”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盟紧紧围绕“科技”这一主题全面推进“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的建设。在农牧业种业工程方面,加大了对大民种业、丰垦种业、大公肉羊种畜场等企业的扶持力度,种、养业的良种工程得到了有效实施,以兴垦3、大民3307为主的玉米品种和兴安肉羊为主的肉羊新品种得到了广泛应用。
付春丰是扎赉特旗好力保乡好力保村农民,已有13年的种地经验,由于沿用传统的玉米品种和种植方式,亩产一直不高。然而2014年,付春丰创造了玉米亩产1015公斤的高产纪录。是什么让产量转变如此之快?“优良的玉米品种,科学的种植方法就是高产的原因。”说起高产的法宝,付春丰嘴角挂着幸福的笑容。在农牧业技术方面,全盟农牧系统按照“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的原则,加强了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增强了粮食的生产效率。同期发情、人工授精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肉羊的产出率。
在兴安,科技的注入,是技术推广和市场的强力粘合剂,同时也为我盟现代农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开局以来,我盟以基层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为推动,全盟农牧业科技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我盟农业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覆盖了41个乡镇,每个乡镇投资20.25万元,总投资1122万元。盟旗两级农牧业部门累计培训农牧民人数达155万人次。同时,全盟以国家、自治区和盟旗四级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依托,加大了以节种、节水、节药、节饲料等为主的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增强。全盟各类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达到8个,累计培育、引进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0余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家畜良改率达到95%以上。
“十二五”期间,我盟迎来了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全盟上下努力在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挖掘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二五”的各项目标任务,并为“十三五”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 李烨琳 通讯员 张金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