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种地再也不用担心赔钱了,现在订单收购不愁卖。”
“有村里合作社给我们兜着底儿,就等着进钱了。”
在扎旗好力保乡五道河子村农民刘锁家,说起与村里合作社的事儿,村民你一言我一句连连称赞。
村民所说的合作社就是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现有社员272户,围绕打造扎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的发展定位,采取股份合作型、订单合同型、流转聘用型、价格保护型等措施,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模式的新型经营主体。
该合作社与农民建立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当地特色种植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仅仅是一个缩影,这个缩影放大的是扎旗全力构建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明确指出,要探索一些好办法,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这一精神促使扎旗委、政府以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开始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产业化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加快与农牧民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探索,真正成为扎旗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路径导向。
合作共赢,实现合作社与农民互惠互利
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入股,通过股份合作与农牧民建立起利益共同体。
五道河子村农民卢立国细数加入合作社的好处:家里32亩土地全部入股,1年净赚2.8万元,一家3口还腾出身子在合作社打工,年收入8万多元,比入股前提高2倍。
合作社理事长杜文义告诉记者:“合作社成员在拿股份的同时,还可以搞养殖、经商或是到外地打工,又多挣了一份钱。万亩土地集约经营,实现亩节约资金150元,仅此一项就降低土地经营成本150万元,使社员在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中得到了实惠。”
该村农民刘锁将自家的30亩地入股合作社后,自己在合作社打工,妻子则在城里一家餐饮店打工。刘锁夫妇的年纯收入达到了8万元。
村民叶建华,就为合作社打零工,一年纯挣3万元。普通劳力在合作社打工一天至少能赚120元,农忙时节用人更多。仅拉动就业每年创收200万元以上。
今年,在杜文义的带领下,合作社发展了绿色有机水稻5000亩、甜叶菊3000亩、甜菜2000亩、玉米高产创建田1000亩。在此基础上,搭建产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为加速发展,合作社投资400多万元,新购置大型农机具80台,新建农机具库房2000平方米。
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实现了合作社增效、农民增收,还实现了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该合作社从农民手中流转耕地,农民土地入股每亩500元,涉及农户户均一次性增收2万元以上。同时,合作社安置当地农民劳动力就业,常年带动100户农民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2015年,合作社实现利润200万元,带动全村427户农民实现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通过合作社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变分散经营为合作经营,大大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水平,同时,合作社目前有各类农业机械200余台套,种植的农作物从整地播种、插秧栽植、田间管理到秋季收割,全部采用农机作业,机械化达到100%,降低了劳动成本,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合作社采取“二次分红”的方式,保障入社成员的经济收益,入社成员平均每亩可分得纯收益880元,远远超过自己耕种所得。通过入股合作,合作社与农牧民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风险共担,实现合作社与农民抱团发展
通过订单保护价收购,让农民心有底、有钱挣,让企业有原料、能盈利,让市场有放心的农产品。
村民邹俊杰今年种了30亩水稻,亩产达到650公斤。他算起了经济账:今年水稻每市斤按1.6元算,每亩除去成本纯利润1000元以上,按往年的经验,种玉米每亩最多能净挣400元左右。他感慨地说,“还是订单农业好啊,老百姓有保障!”另一村民李国军说:“今年我家的80亩绿色水稻,纯收入达到10万元,还是订单农业安心!”
今年,合作社种植的甜叶菊与江西赣州、内蒙古保安沼等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种植的水稻与龙鼎(内蒙古)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扎旗裕丰粮食贸易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合同;种植的甜菜与内蒙古荷马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确保种植风险有保障。
该合作社与农民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创造了合作共赢、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四种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全村427户农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纯收入5000元以上,占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合作社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入社农户收入普遍高于当地同类型非入社农户20%以上。
“我们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把产业化项目扶持资金要向利益联结机制做得好的合作社和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哪家做得好我们就要重点扶持。在国家级、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评定上,在满足评定条件下,对利益联结做得好的企业,要给予优先评定。”扎旗农牧业局局长孔繁玉介绍说。(驻站记者白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