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阿拉善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户”
内蒙古新闻网  16-01-07 17:00 打印本页 来源: 阿拉善日报  
 

  ——盟委(扩大)会议吹响扶贫攻坚号角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实施精准脱贫攻坚的第一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国家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从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到自治区党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再到盟委(扩大)会议,再次吹响攻坚绝对贫困“总攻”号角,“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掷地有声,注定“十三五”会是加快扶贫工作的历史关键期。

  扶贫开发持之以恒结硕果

  从2011年24400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8860人

  “十二五”期间,2万多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之路,一直牵动着我盟各级党委政府的心。

  根据“十二五”目标,我盟将实现年均减少贫困人口0.2万,到2015年使80%的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返贫率控制在7.8%以内……任务虽重,但在盟委、行署的高度重视下,扶贫开发工作从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和生存环境、着力破解增收难题、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多方面入手,积极实施以整村推进和“三到村三到户”为主体、以金融扶贫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扶贫战略,全盟上下将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重点推进。

  言必行,行必果。2011年至2015年,全盟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8.62亿元,累计脱贫1.95万人,贫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增长幅度高于全盟农牧民平均水平,扶贫开发事业硕果累累。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是自治区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所采取的重大举措,这项工程以省级领导联系帮扶贫困旗县为龙头,以开展金融扶贫贴息贷款为抓手,以解决农牧民担保难、贷款难、发展难问题为主攻方向,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功效,撬动银行放大资金投入量,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阿左旗巴彦霍德嘎查的阿王府源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以加工特色手工水饺为主。几年前,牧民出身的乌日娜看准了蒙古水饺这一特色市场前景,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搞起了蒙古水饺的加工生意。随着蒙古水饺的口碑越来越好,订单渐渐多了起来,但是由于后续资金短缺,厂房场地面积小,生产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几个大的订单也因此白白从眼皮底下溜走。

  “关键时候,得益于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阿左旗扶贫办跟农业银行合作,扶持给我200万的贷款,我才能建起眼前这片1500平方米的厂房,可以同时容纳100个人生产作业。”乌日娜告诉记者。

  自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启动以来,我盟着力改革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扶贫方式由过去的大水“漫灌式”向“滴管式”转变,扶贫资金由“无偿”向“有偿”转变,扶贫功能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扶贫导向由“扶穷”向“扶志”转变,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集中力量改善重点贫困嘎查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截至11月底,全盟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金穗富农贷已授信6694户29353万元,累计发生额46684万元,贷款余额19577万元,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累计发放1517户11824万元。

  “规划到村到户、项目到村到户、干部到村到户”。开展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是结合自治区实际创新扶贫模式的重大举措,工作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好“扶谁的贫、谁来扶贫、怎么扶贫”的问题。“以前靠种植固定的20亩玉米生活,春季贷款播种,秋冬丰收后还贷,由于种植农作物模式单一,收入在农作物产量和价格的影响下,得不到有效保障。2013年,在扶贫办的帮助下,通过扶贫项目资金购买了30只羊,搞起了养殖业,现在已经发展到80多只羊,收入比以前增加了2万多元。”说这话的张文曾是阿左旗巴润别立镇白石头嘎查的贫困户,2011年在盟扶贫办对该嘎查贫困户精准识别,将该嘎查列入到“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对每个贫困户制定精准扶贫计划,帮助农牧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三到村三到户”工程实施以来,我盟共有39个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工作基础较好的嘎查村被列入“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工作范围。我盟扶贫下中工作认真贯彻盟委、行署的决策部署,按照“四年规划、一次启动、分年实施”的要求,大力推进“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实施了整合资金式、先建后补式、以奖代投式、滚动投入式、撬动放大式、合作带动式等6种基本有效模式,对贫困嘎查村、贫困户开展“靶向疗法”,切实提高了扶贫项目的精准效能。2015年度“三到村三到户”工程计划投入各类财政扶贫资金2925万元,实施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项目65个。目前,已有26个嘎查村完成当年建设任务,剩余13个嘎查村计划2016年6月底前全部完工。

  “十二五”期间,全盟扶贫开发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对人口和产业相对集中的苏木(镇)及嘎查(村)的水、电、路、讯、文化、卫生、移民住房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建设。基本实现了“五通”,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牧区义务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得到改善。通过实施各类扶贫开发工程,我盟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24400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8860人,贫困发生率由21.6%下降到7.6%。

  扶贫攻坚迎来历史新机遇

  “十个全覆盖”让农牧区旧貌换新颜

  虽然“十二五”期间我盟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纵观全局,我盟扶贫任务依然艰巨。自治区党委提出全区脱贫攻坚的目标是,确保到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自治区重点贫困旗县全部摘帽,到2020年实现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国家重点贫困旗县全部脱贫摘帽。目前我盟阿左旗和阿右旗是自治区贫困旗,还有贫困人口8000多人,占乡村人口的14.6%,高于全区5个百分点。同步小康,任务繁重,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

  阿拉腾塔拉嘎查位于阿左旗巴润别立镇农灌区中西部,是一个纯农业嘎查,其中贫困户153户420人,是我盟重点贫困嘎查之一。2014年该嘎查依托“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财政扶贫资金成立互助社,将贫困户全部吸纳入社,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合作,采取“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高效种养业,扶持户的人均收入都有所提高。嘎查党支部书记张金军告诉记者,扶贫工作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但是还有一些不利因素妨碍了扶贫攻坚工作。2015年,受农副商品价格和产量的影响,致使农牧民收入普遍下降,不稳定且没保障。张金军希望应该鼓励农牧民不仅发展种植产业,还应该扶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将种植与深加工有效结合,通过“双保险”让贫困户稳步脱贫。

  我盟扶贫对象大部分居住在自然资源匮乏、生存环境脆弱的沙漠、戈壁及边境地区,分布广而散;受立地条件限制,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滞后;资金不足、资料短缺、技术落后、疾病、子女上学等成为我盟贫困人口返贫致贫的主要因素;2014年底,我盟贫困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0元,与城镇相差26719元,与其他农牧民相差11277元,缩小收入差距任务十分繁重。

  有挑战便会有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目标、根本任务、活力之源、坚强保障,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行动指南。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自治区不断完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各项机制,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让农村牧区旧貌换新颜,有效推动了扶贫攻坚工作。

  同时,随着我盟财力不断增强,扶贫开发投入不断增长,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造了条件。经过多年的扶持,我盟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符合贫困地区特点的扶贫开发模式基本建立。如参与式扶贫、金融扶贫战略、到村到户瞄准机制等,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扶贫力量不断充实,扶贫攻坚合力逐步加强,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为扶贫开发的实施增添了信心和决心。为确保实现盟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到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自治区重点贫困旗县全部摘帽,到2020年实现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国家重点贫困旗县全部脱贫摘帽”的目标要求,必须要以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措施、更超常的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

  迅速打响脱贫致富攻坚战

  盟委(扩大)会议吹响新号角

  谋扶贫就是谋发展,抓扶贫就是抓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此次盟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我盟将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基本方略,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贯彻落实盟委(扩大)会议精神,全盟扶贫开发工作提出,要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扶贫开发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记者了解到,六个精准包括: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安排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我盟扶贫工作将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以贫困人口增收为核心,以扶贫开发“六项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全盟“十个全覆盖”工程为重点,以精准脱贫为落脚点,进一步健全完善扶贫投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集中力量解决突出贫困问题,逐步缩小贫困差距,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基本接近或达到全盟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盟建立健全盟、旗(区)、苏木(镇)党委、政府一把手负责的扶贫开发主体责任制,实行盟里负总责、旗区苏木镇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体制。对全盟39个贫困嘎查村开展采取“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等措施,因户施策,量身定做脱贫计划,实现“一户一法”精准化靶向扶贫。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实施“三到村三到户”、金融扶贫富民和“央贷扶”工程,重点支持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贫困嘎查村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沙产业、林果业和旅游业“五大主导产业”,让贫困人口参与受益。深化农牧区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股权量化、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建立“入股分红+保底分红+利润分红”等分配机制,建立政策对龙头企业支持力度与吸纳贫困户就业人数相挂钩的激励机制,让更多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增加贫困农户的财产性收益。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生存环境脆弱、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人口,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科学规划实施搬迁安置。以移民安置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把移民相对集中的嘎查村打造成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亮点。努力建设一批产业发展有特色、交通设施便利、居住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的移民新村,实现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继续落实草原奖补政策和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对居住在生存环境脆弱地区不愿搬迁的贫困人口实行产业发展补偿机制,对守土戍边的贫困人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并享受生态补偿政策。在生态脆弱地区利用地区光照资源优势实施光伏、风电扶贫项目,实现经济收入补偿贫困人口收益。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完善办学条件,着力发挥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作用。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工程,对初高中在读和大中专院校贫困家庭的学生、职业院校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完成学业。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农牧区“五保”、特困老人、失独老人、孤儿和重度残疾、智障、精神病、重大疾病患者等无力脱贫特困群体,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行大病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大病救助,探索财政支持贫困户购买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办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对贫困人口倾斜,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的医保补助、门诊和住院治疗费用报销标准。设立贫困对象医疗救助基金。

  号角已吹响,攻坚已到关键时刻。在盟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全盟扶贫开发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抓住国家支持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的有利机遇,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做法,积极争取项目在我盟落地,并制定出台支持措施,推动扶贫产业多样化发展,实现经济收入补偿贫困人口收益,精准发力,开拓进取,举全盟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本报记者斯琴高娃 王瑞)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丰收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蒙古族服装展演
3小时盖好2层楼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