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锡林郭勒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生态文明建设的锡林郭勒实践
内蒙古新闻网  16-01-08 16:29 打印本页 来源: 锡林郭勒日报  
 

  依法监督生态保护的稳定器

  我盟拥有可利用草场18万平方公里,这是一笔宝贵的生态资源。为了使这片宝贵资源得到合理休牧和轮刈,盟委、行署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制定方案和措施,确保天然草场合理利用和轮刈,坚决杜绝过度打草破坏草原生态环境。

  为进一步保护好锡林郭勒草原这片珍贵的天然草场资源,我盟建立了多部门协调联动的综合执法机制,对非法开垦草原、乱采滥挖野生药用植物、禁牧和草畜平衡、天然打草场、高产饲料基地、水资源保护、矿山环境、旅游景点景区生态环境等进行专项督查检查,实现常态化的联合执法。特别是2015年将生态综合治理首次列为“平安锡盟”创建10项专项治理活动内,对重大生态违法案件实行专项督办和挂牌督办,实行追究问责制度。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天然打草场保护管理有关工作通知》,首次明确统一打草时间。同时,推行轮刈制度,明确刈割要求,规范留茬高度,预留草籽繁育带。

  截至目前,全盟共下派督查组17个,组织各类检查组369个,执法人员8000多人次,检查企业5650家次,发现隐患160余处,停产整顿企业11家,关闭小煤矿3家。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1382起,涉及草原面积8.78万亩。共检查拉草车辆5830辆,查处拉草违法行为3435起。

  通过综合施策,有效遏制多年来无序打草、过早打草、过度打草等掠夺草原行为。2015年打草场面积3864万亩,其中:预留草籽繁育带面积148.85万亩,轮刈面积527万亩,实际打草面积3337万亩,较去年打草场面积少打1160万亩,少打干草4.12亿公斤,有效保护和休养了打草场。

  四项重点工程让我盟生态建设大放异彩

  五年前来到这里眼前还尽是荒芜,如今在多伦县境内Ⅰ、Ⅱ、Ⅲ号三条大沙带内,墨绿的樟子松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在Ⅰ号沙带记者见到马云平时,他正和儿子商讨着今后种树的规划。他告诉记者:“2000年时,每当别处风和日丽、微风拂面的时候,这里却是沙土飞扬、天气昏暗,大风卷起的细沙砾直往嘴里、脖梗里飘灌。”

  从2000年到2015年,十多年的时间里,马云平用自己的辛勤劳作见证了这片沙地的改变,他对记者说:“你看,原先沙地里根本进不来车,种树只靠人徒步走,如今四轮车能来帮忙了。”看到这样的变化,起初不支持马云平种树的家人也都纷纷加入到他的行列。

  2000年至2014年,国家累计下达我盟林业建设任务1806.3万亩,建设投资17.4亿元。实际完成任务1813.7万亩,为计划的100.4%。工程实施十多年来,全盟平均每年以百万亩以上建设规模推进,营造林面积超过前50年造林总面积的五倍多,森林覆盖率由1.24%提高到7.31%。

  通过集中连片、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结合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的落实,全盟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减少。全盟林草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5%,生态状况初步呈现出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牧民增收的态势,工程治理区植被盖度较治理前普遍增加30%以上,有些已进行打草、采种、采条利用,形成了新的种源基地和后续产业基地。

  盟委、行署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坚持保护优先,保护与建设并举,借助国家和自治区项目支撑,相继启动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水域和湿地保护工程、宜居城镇与和谐矿区建设工程四项重点生态工程,初步形成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机制,浑善达克、乌珠穆沁两大沙地植被状况明显好转,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生态系统活力有所提高,草地生产能力恢复性增长,荒漠草原持续恶化趋势整体上得到初步遏制,呈现出“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的良好态势。

  优化转型产业支撑实现青山绿水富民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在,我盟生态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防沙治沙工程促进了农牧民人居环境建设和增收。过去不少无人问津的沙荒地,如今披上了绿装,成为农牧民的收入来源。

  2015年夏,记者来到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伊和宝拉格嘎查。一处湖水清澈、牧草飘香、风景怡人的生态景区呈现在记者眼前,牧民乌日根达来夫妇生活在这里十多年了,已完全感受不到沙地情景。眼前的美景很难与乌日根达来描述十几年前黄沙弥漫、寸草不生的景象联系在一起。

  上世纪末,这片草场沙化相当严重,当时二十多岁的乌日根达来横下心来卖掉了家里的170只羊,专程到赤峰学习治沙绿化技术,从那时起乌日根达来筑起了自己的生态梦。十几年来的坚持,已在自家6000亩草场上栽种杨树、柳树5万多株。随着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实施,乌日根达来借着生态环境的好转,积极转变经营思路,建起集生态绿化、牧业生产、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家庭牧场,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乌日根达来坚定地对记者说:“现在所做的这些也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拥有更多的资源打下基础。我希望牧民们能理解我所做的,把让家乡充满绿意盎然的想法传播给他们。”

  乌日根达来家的变化,只是全盟生态建设战场上的一个缩影。如今,通过生态建设环境改善、改进生产经营模式,指导农牧民发展林下经济等手段,已经成为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2014年全盟实现林业产值8.5亿元,是2000年的15倍。2014年全盟农牧民人均收入11306元,比2000年增加8868元,其中林业收入1116元。预计2015年全盟实现林业产值9.5亿元,同比增长0.9亿元,比2010年增长4.3亿元。

  舆论引领绿色发展成为最强音

  为了引起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同时结合境内特别是境外媒体高度关注全盟及全区生态保护工作的实际,我盟积极策划,主动发声,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及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全盟生态保护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切实讲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去年以来,媒体采访报道28篇次,其中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13篇次,特别是人民日报头版《锡林郭勒握指成拳护生态(行进中国·改革故事)》、二版《锡林郭勒盟开启“强势模式”保护草原(行进中国·改革故事)》及十版《锡林郭勒盟有个“生态委”》等多篇大块头报道,以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内蒙古“生态红线保护草原永续发展”》和内蒙古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再观察》栏目以“绿色引领未来发展的主色调:锡盟有个生态委”深度跟踪报道了锡林郭勒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建设成果。

  这些报道,既开创了我盟对外宣传的先河,也极大提高了我盟的对外知名度,特别是为全区乃至全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样本。同时,通过媒体曝光加大生态保护的舆论监督工作力度。截至目前,全盟共曝光4起破坏草原生态案件,为推进生态锡林郭勒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回望过去的一年,锡林郭勒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不胜枚举。“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空气常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必须经历一次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必须掀起一场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

  展望未来,锡林郭勒各族人民必将继续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保护计划,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升级版!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丰收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蒙古族服装展演
3小时盖好2层楼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