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论贯彻落实盟委(扩大)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日历刚刚翻到2016,我们又开始新的五年征程。
“把阿拉善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是盟委行署在客观分析和准确把握形势,精准把握阿拉善盟情,做出的科学决策。
阿拉善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是全球唯一以沙漠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有世界三大沙漠之一的巴丹吉林沙漠、世界三大胡杨林之一的额济纳胡杨林、世界三大载人航天中心之一的东风航天城,有与殷墟甲骨、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并称为20世纪中国四大考古发现的居延汉简,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圆寂之地,有全球最大的汽车越野盛会——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永久举办地,有中国观赏石之城、中国骆驼之乡等美誉。这些与其它盟市和周边地区相比,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优势得天独厚。以2014年为例,阿拉善全年吸引国内外游客337.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4.5亿元。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全区及至全国其他地区相比,阿拉善的旅游资源还是养在深闺人少知。整个旅游产业存在建设起点低,文化内涵不丰富、旅游服务配套低等问题。甚至连优秀的景区导游都十分缺乏。
为此,围绕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我们首先要从搞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着手,集中建设阿拉善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自驾游基地等,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促进百姓增收的富民产业;要致力于形成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的“行游住食购娱”服务要素,以满足旅客休闲、事务和其他目的的多种需求,从而吸引、招徕和接待各类旅游者。只有从基础要素、核心要素、服务要素入手,才能打造出国际旅游目的地。
阿拉善不缺好的景点,缺的是高品位的景区。所以盟委(扩大)会议提出,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来打造旅游景区建设,把阿拉善现有的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经过五年的工作,努力在阿拉善形成一批5A级旅游景区,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旅游享受。要把旅游资源作为资产,通过资本市场运作,融入到旅游景区建设中来,增强政府对旅游资源的掌控度。
阿拉善历史悠久,不但是漠西卫拉特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南蒙古三大部落文化融合之地,也是蒙藏文及古梵文著名学者和佛学大师——阿旺丹德尔的故乡。要抓好文化旅游融合,让阿拉善的景点讲故事,吸引人,深度挖掘阿拉善悠久厚重的文化资源,把文化元素融入景区建设、线路打造、产品开发等各个方面,让游客同步感受景色之美、文化之魅。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眼光。要通过引进国际旅游集团,设计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吸引国际化旅行社在阿拉善设点经营,提供成龙配套的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服务,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与此同时,在注重建设高规划、高品位、上档次的旅游景区、设施、产品的同时,也要注重把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中低端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有益的补充,予以大力支持。要依托阿拉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金色胡杨节、巴丹吉林旅游节、奇石文化节等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品牌,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倡导,大力发展农牧家游及旅游专业村等,大力发掘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系列产品,真正使旅游业成为地方发展的支柱产业,农牧民群众增收的致富产业。
目标既定,重在落实,贵在实干。“十三五”的大幕已经拉开,时不我待。在全面冲刺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朝阳的旅游产业必将成为全盟经济发展的快速引擎,推动“十三五”阿拉善的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