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点扶贫逐步构建大扶贫格局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帮扶清水河县窑沟乡大井沟村,2015年投入10万元扶持当地肉羊养殖业的发展;中国联通呼和浩特分公司出资8万元,用于改建修整托县新营子镇小口村的3公里水泥路;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发挥资源和职能优势,以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科技培训为手段,组织8名科技特派员到定点包扶村——清水河县单台子乡单台子村和营盘峁村开展杏树种植技术培训及指导,围绕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公路沿线实施山杏嫁接项目……
这些是呼和浩特市定点扶贫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
为了让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都有人帮、有人带,2014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呼和浩特市2014—2017年社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确定组织全市180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呼有关部门、16家医院、27所学校参与社会扶贫工作,下派184名工作人员组成帮扶工作队,以“领导挂点、一把手负责、单位引领、企业参与、干部帮扶、社会支持”的形式,形成企业带动、能人带动、党员干部带动的工作格局,对207个重点村进行帮扶。他们引资金、建项目、抓落实,为贫困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工程铺就脱贫致富幸福路
清水河县一间房移民新村与新农村示范村进行资金捆绑,共投入1285万元,建成住房161套,同时投入1935万元,建成了蔬菜温室大棚161座,平整土地(基本农田)1200亩,新打机电井9眼,完成电力工程14公里,巷道硬化4公里;武川县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与农业人口市民化试点工程,对县境内风蚀沙化地区二份子乡6个自然村的212户610人按照自主安置的方式实施移民,还为他们办理了养老保险。
从2013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将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创新移民扶贫方式方法,立足呼和浩特市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条件,按照农户意愿,采取政府指导性安置和移民自主安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移民。 生态移民扶贫工程的开展,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把贫困群众从偏远山沟的土窑、危漏房搬迁出来,使其居住条件更优越、配套设施更完善、公共服务更到位,为移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送去源头活水
武川县可镇大水圪洞村村民周宝, 2014年通过金融扶贫富民农户贷项目贷款2万元用于土豆、葵花种植,由于按时偿还信誉好,2015年他又获得了3万元贷款用于农机具的购置。周宝说:“买种子、化肥,更换农机具,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钱不够用了就去贷款,随用随贷,真是帮了我们农民的大忙。”
内蒙古伊鑫源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这是一家大型清真肉业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家畜绿色养殖。2013年12月,企业通过金融扶贫富民产业贷项目贷款2000万元用于生产经营;2015年,公司又获得了800万元的贷款。公司负责人说:“公司投入经营以来,吸纳了不少周边的贫困农民和下岗工人就业,还带动发展了一大批养殖户。”
依托自治区金融扶贫富民农户贷、金融扶贫富民产业贷项目,呼和浩特市扶持贫困村有生产能力的贫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贫龙头企业发展主导产业。同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规模,满足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生产经营所需资金。2015年,自治区投入呼和浩特市金融扶贫富民工程2000万元,截至当年11月,呼和浩特市累计发放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21394万元,贷款覆盖武川县、清水河县两个贫困县17个乡(镇)、194个行政村、4335户农户,其中贫困户706户。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实施,使扶贫资金变无偿为有偿使用,促使金融机构放大了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信贷,将财政扶贫资金的“小钱”放大为金融扶贫扶持的“大钱”。同时,由于扶贫资金的有偿使用,使贫困农民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增强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和积极性。 在新一轮的脱贫攻坚战中,呼和浩特市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下派干部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6个精准”,通过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支持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5个一批”工程,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文/图 本报记者 刘志贤 贾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