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大局 运筹帷幄
深沉而炽热的为民情怀
温暖万里北疆
草原的冬季分外寒冷,瑟瑟的北风吹得人睁不开眼、站不住脚。一大早,锡林浩特市贝力克牧场都兰敖包分场的干部恩克就来到了牧民刘桂英的家。“我来看看家里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下基层不到1年时间,恩克帮刘桂英一家住上了新房、盖上了暖棚,还开起了“牧人之家”旅游点。这个家庭不仅旧貌换新颜,收入也较以前翻了几番。
在广阔的内蒙古大地上,“十个全覆盖”工程掀起了新一轮党员干部下基层的热潮。他们走出大楼、沉下身子,进村庄、入农户,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成为乡村牧野的一道亮丽风景。
王君书记指出,“要把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锻炼干部、考察干部的主战场,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都要全面推进,一样都不能缺;
农区、牧区、林区、垦区、沙区嘎查村都要全面建设,一个都不能少;
农民、牧民和林区、垦区的职工都要全面覆盖,一户都不能落下。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集中发力。我区要着力在“全”字上用心思、下功夫。
2015年9月,自治区党委又组织全区万名干部下乡驻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确保各地区嘎查村项目任务有人包、有人管。
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所有驻村干部绘制了全县117个行政村的771个村民小组、9个分场、12个社区106个网格的群众居住位置分布图,用不同颜色或图标标示党员、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孤寡老人等情况,这张精心绘制的分布图,让他们对各村的布局、主导产业、经济状况,以及每户有几口人、家庭收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解决办法都能明明白白。
在锡林郭勒盟,14005名干部进蒙古包、坐热炕头,面对面与群众掏心窝子,了解群众所思所盼,讲政策、说思路、唠措施、谈协调。
兴安盟则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干部示范引领作用,逐村逐户发放蒙汉文宣传挂历、明白卡30万份,组织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德高望重的“明白人”参与推进和管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为了将“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政策宣传到位,有效推进工程进展,广大党员、机关干部一批批下乡驻村,和老百姓一块苦、一块累、一块干。“十个全覆盖”工程已然成为引导、发动、组织群众最好的抓手,极大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帮助牧民想办法、找路子、谋富路、早脱贫,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任重而道远……”这是下基层干部苏乙拉在民情日记中写下的内容。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自治区党委派出由12个厅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督导组,深入基层督促检查,组织2万余名党员干部下乡驻村指导督促。在工程建设高峰期,全区大约有10万多名党员干部奋战在建设第一线。
“村里的变化这么大,一要感谢党的好政策,二要感谢这些好干部。”兴安盟扎赉特旗胡尔勒镇查干木仁嘎查的刘玉堡搬进新房后,几次都激动地红了眼眶。
一座座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嘎查变成了美观大气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一幅幅和谐画卷记录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给塞外草原带来的巨变。
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固本工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强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进农村牧区,坚定了人民群众对未来、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齐心协力奔小康的激情与活力。(本报记者 胡芳)
凝心聚力描绘农村牧区新画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牧区与城市最大的差距就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差距,是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差距。我区作为一个农牧业大区,要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列,必须加快实现1000多万农牧民的小康。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突出了以保障和改善农村牧区民生这个优先方向,找准了全面建成小康的重点和难点。 过去困扰基层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投向农村牧区的资金使用分散,“十个全覆盖”工程把各类资金捆绑整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产生了“1+1>2”的效果。
两年来,“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推进给内蒙古的农村牧区带来了巨大变化: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治安得到加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乡村牧野处处欣欣向荣。我们从百姓面容上的喜悦、发自肺腑的心声和满含热泪的感恩,感受到广大农牧民对这项民心工程的拥护和赞誉。 2016年,“十个全覆盖”工程承载着百姓的幸福家园梦迎来了冲刺之年。全力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相信,在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只要全区各级干部有勇往直前的顽强斗志,咬定目标、拼搏实干,全区各族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将迎来新的更大的提升。胡芳(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