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峰在人民网两会报道现场
人民网呼和浩特1月26日电(张桂梅 陈立庚)作为一名从内蒙古大草原走出去的青年艺术家,齐峰一直关注着草原歌曲的挖掘、传承与发展。1月26日,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会上齐峰委员作了《关注草原歌曲充分发挥草原歌者的作用》的发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一些像《蓝色的蒙古高原》 《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等草原歌曲。很多人听了草原歌曲就有犹如沐浴春风一样的感觉。碧绿而辽阔的草原、蓝色的天空以及飘荡在其上的悠闲的白云,让每个人都心驰神往。草原歌曲是牧民们唱给草原、唱给远方的人们的。今天,这回荡在天地间的悠扬的歌声从草原深处走到了世人面前,用另一种形式向世人展现和阐释草原文化,草原歌曲在社会上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而作为草原歌曲创作和传唱媒介的草原歌者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子,他们是草原文化的使者,是一张张活动着的草原文化的名片。
近年来,民族传统音乐遭遇生存和发展的困境。
一、存在问题
(一)缺乏对草原歌曲产业价值的正确认识。蒙古族有一句谚语“捧着金饭碗要饭”意思是没有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我们对于草原歌曲就是如此。一首歌曲《达坂城的姑娘》让人们对达坂城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心驰神往,一首《太阳岛上》所有到哈尔滨的游客都要上岛看看;我们区内《呼伦贝尔大草原》 《 苍天般的阿拉善》 《 锡林郭勒大草原》也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其实草原歌曲真正是小投入大产出的产业。
(二)对草原歌曲的挖掘与深度推广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我们的家乡内蒙古,有着“歌的海洋、舞的故乡”的美誉,每一首脍炙人口的草原歌曲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着内蒙古地区特有的文化气息。但是,我们依然对草原歌曲挖掘不够,使很多感人至深的草原歌曲依然埋没在人间。究其原因,大多数草原歌曲都处在自由飞行的状态。我们对草原歌曲的推广包装不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内蒙古草原歌曲推广的产业链。
(三)草原歌者培养机制不足。一方面,草原歌者流失比较严重,他们成名后大多是去京畿地区发展或者是“孔雀东南飞”,而在内蒙古地区发展的草原歌者已经为数不多。另一方面,对土生土长民间歌者缺乏好的引导和培养机制。内蒙古自治区现有普通高校49所,其中艺术类院校2所,歌舞音乐类机构19个,从业人员1928人,乌兰牧骑73个,从业人员2757人。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草原艺术类人才培养的体系还是很健全的。但对于民间艺术类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就相对较差。
二是后续培养机制缺乏。虽然我们现在有比较完善的艺术类人才培养体系,但大多数艺术类人才走出校门,只能算是一个“半成品”,他们还需要社会的进一步精雕细琢。
二、几点建议
(一)建立草原歌曲数字化曲库平台。现在的草原歌曲大约有5000余首,但都是分散存在的,集中性不强,这就需要我们按照草原歌曲的多元因素建立专门的数字化草原歌曲库,让隐匿在纸媒里的动听旋律,实现传播媒介的转换,不仅更加方便储存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还能实现草原歌曲资料的全民共享。
(二)建立草原歌曲创作,演唱者的奖励制度。文化、宣传部门设立一些常态的基金和奖项,对于那些取得一定成绩的草原歌曲的创作者和演唱者,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激发艺术家们的荣誉感和创作的积极性。
(三)要加大草原歌者的挖掘、培养、扶持和吸纳贤者工作。对于优秀的民间歌者给予一定的支持,使其真正走上艺术的殿堂。此外,建立健全草原歌者后续培养机制。建立艺术类院校毕业生信息库,对他们的信息实行动态管理,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与经济上的扶持,使其少走弯路,尽快的成长起来。对于已经在社会上有影响的草原歌曲的创作者和歌者,文化、宣传部门要给予一些优厚的待遇和有助于他们继续发展的相应政策,吸引他们回到家乡,为家乡文化事业发展做贡献。可喜的是我们现在成立了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已经初见成效,我们希望明天会更好。
(四)集中优势力量打造精品。针对一些优秀的创作草原歌曲,集中文化、广电、宣传各方面的优势资源,联动起来有计划,有步骤,有预期的大力度宣传包装推广,共同强力打造能够唱响全中国乃至世界的草原精品歌曲。一个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传承、无以伦比的丰厚的文化,这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所在,而草原歌曲就是这个民族魂的形象化,草原歌者就是这个民族魂的传播者,我们盼望在优秀草原歌曲的创作和草原歌者的发展道路上,能够看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让我们的草原歌曲迸发出更加璀璨的火花。(齐峰: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青联副主席,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