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阿拉善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阿拉善盟:文化惠民滋润百姓生活
内蒙古新闻网  16-01-28 09:35 打印本页 来源: 阿拉善日报  
 

原创蒙古剧《萨吾尔登情缘》在金色胡杨音乐厅上演

  2015年,向着“文化强盟”这一目标一路迈进的阿拉善,一方面努力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另一方面加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这一系列工作举措中,“文化惠民”始终是阿拉善文化建设中最醒目的关键词之一。

  节庆活动异彩纷呈,“苍天圣地阿拉善”品牌响亮

  盘点2015年的阿拉善文化大事,最耀眼的当属阿拉善盟以“放歌苍天圣地、筑梦一带一路”为主题的阿拉善第六届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

  2015年9、10月,在长达两个月的节庆活动中,从首届海峡两岸赏石文化交流展暨阿拉善玉·观赏石文化旅游节,到阿拉善第四届卫拉特文化艺术节;从享誉海内外的国际金秋胡杨生态旅游节,到声名远播的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玉石雕刻、一部部余音绕梁的音乐剧作品、一场场汇聚民族精髓的文化节会,让阿拉善文化犹如一股清泉,流淌出大漠草原,流向全国全世界,让“苍天圣地阿拉善”的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大力提升。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2015年12月,驼乡百姓在迎来新年交响音乐会的同时,也迎来了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送来的‘百团千场’下基层文化大餐。除此之外,我盟还开展了迎新春团拜会、“迎新年”书画展、元宵节大型灯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庆文体活动,用健康、文明、新颖的艺术形式营造出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

  全盟一团三队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主题,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335场,其中下基层演出212场;举办群众文化声乐、舞蹈培训40余次,各类文化公益性培训50余次,既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搭建起了文化交流、沟通、展示、出彩的舞台。

  近年来,阿拉善盟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着力点,建成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各类公益文化场馆均免费开放。阿拉善博物馆通过联合、引进、输出等展览形式,盘活文物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价值。2015年,阿拉善博物馆获评“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及“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称号。盟图书馆在保障日常借阅基础上,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推进读者服务工作,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截至目前,盟图书馆各服务窗口总流通90233人次,新办借阅证769张,书刊文献外借人次共89824人,书刊文献外借册次共92792册,向读者推荐新书介绍专栏55期。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促进群众文化繁荣发展

  全盟2015广场消夏文化活动历时4个月之久,30场演出充分展现各行业风采和地区形象;我盟首部微电影《铃魂》入围金芒果新媒体电影节、天津滨江电影节,并获得“阿拉善故事”微电影摄影大赛一等奖;举办全盟首届“驼乡翰墨情”群众文化艺术作品综合展,共展出书法、绘画、摄影等作品近600幅(件),为我盟民间艺术爱好者搭建起展示、交流的平台;“阿拉善红色收藏展”“阿拉善盟音乐艺术成果展”成功举办,先后展出近万件红色藏品、音像资料;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进学校、进社区,先后举办了阿拉善长调、短调民歌、广场舞、呼麦、少儿美术等培训班,使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针对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阿拉善盟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上下功夫,使驼乡百姓平日里就能经常性地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

  2015年,阿拉善盟还为178个嘎查村文化活动室各配备5000元的文化设施设备,“村村响”广播工程建设198个嘎查村终端、搭建盟旗前端控制平台和13座地面数字电视基站,同时积极做好高山台站建设工作……不论是软件水平的提升,还是硬件设施的健全,我盟在文化繁荣的道路上始终向着“文化惠民”的方向前进。孜孜不倦勤浇灌,文化之花不仅绽放在苍天圣地阿拉善,更绽放在驼乡人民的心间。(记者闫琛琛)

[责任编辑 雒扬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春运】候车室的...
内蒙古武警森林官...
草原铲雪大叔
根河市现-47.8℃极...
“非遗”年货传承...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品茶香 学文化
黄河内蒙古段全线封河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