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稀土高新区93个项目开复工率、立项手续办结率、投资完成率均达100%
“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张时间表、一套推进办法、一抓到底”。这“五个一”工作法让包头稀土高新区的项目建设创造了“高新区速度”。据统计,2015年以来,该高新区93个项目开复工率100%、立项手续办结率100%,完成投资298亿元,投资完成率106.5%。
进入2015年,高新区在产学研联姻领域捷报频传:中科院稀土研发中心挂牌运营、垂直轴稀土永磁电机、永磁调速器以及大容量宽温区镍氢电池等3个项目与企业对接成功;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签约落地,实施电驱动、高纯铝、稀土镁合金、风电涂层等科技合作项目12个、推广科技成果10个;中科院王一德“取向硅钢”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威丰电磁公司成立,正在筹建10万吨高磁感取向硅钢项目。不断涌现的大项目、好项目为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此,稀土高新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力引擎,力促签约项目落地、开工项目建成、建成项目达产。
在2平方公里稀土应用产业园区内,65家稀土企业覆盖了稀土永磁、储氢、抛光、发光、催化五大产业。为使这些企业切实担负起建设稀土新材料基地、发展中国稀土产业的重要使命,2015年,高新区将稀土产品扶持政策一年一算账调整为一月一兑现,为18个稀土项目拨付扶持资金3.1亿元,同比增长138%,促进稀土新材料产量实现了再翻番,带动全市稀土行业完成税收3.3亿元,同比增长253.75%。
同时,高新区总投资54亿元的31个稀土产业项目纳入工信部、财政部稀土产业转型升级试点项目,到位扶持资金2.7亿元,占全市获批项目到位投资额的90%。目前,钕铁硼电镀园区已具备投产条件,金蒙粘接钕铁硼、杰明纳抛光蓝宝石等项目投入运营,高新区这一传统产业在放手发展规模中收获惊喜,构建起稀土新材料基地的品牌大厦。
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还以量身定制的标准厂房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省企业前期投入,缩短企业建设工期。这种拎包入驻的新模式,让一个个项目建设打造出了“高新区速度”。当年,已有15家签约企业顺利进驻,开始了创业之旅。
“让企业专心生产,其他的事我们来办。”这是高新区对入区企业的郑重承诺。
2015年,高新区为93个重点项目制定了“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张时间表、一套推进办法、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每周到项目建设一线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同时,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亲自挂帅,包保12个自治区、市重点项目,亲临项目现场解决问题。(张海芳 贾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