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攻坚克难,经济实力迅猛增强;五年稳扎稳打,民生福祉大幅提升;五年革弊鼎新,改革迈出有力步伐;五年勇担责任,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五年从严治党,党风政风与日俱新。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圆梦全面小康,实现百年目标,“行进中国”已经到了决胜阶段,每一步都是紧要的一步。全面认识这一时期的发展形势特征、国际国内环境至为重要。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判断:“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这是深刻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权衡有利不利因素作出的科学、客观的判断。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既增强信心、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长期发展战略,又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策略调整,将机遇和潜力化为现实,将风险和挑战化为动力,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站在以往成就铸成的基座上,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以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5个方面的目标要求描绘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新图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指向鲜明,是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灵魂和主线,是引领发展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
二.如何坚持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将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从“向科技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创新发展理念”……梳理新中国60多年的脉络,创新始终是发展的关键词。展望未来,世界变革的时与势,我国发展的艰与险,更是将我们推到了创新发展的风口浪尖。“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这是党中央在充分考虑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抉择。
创新是多方面的,核心是科技创新。面对蓄势待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创新是培育经济增长点、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最优选择,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要使基础研究“强起来”、企业创新“动起来”、转化管道“通起来”、政府之手“活起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如何塑造更多引领型发展?一要“高”,二要“新”。要聚集高端要素,培育发展新动力;打造创新高地,拓展发展新空间;发展高端制造,构建产业新体系。
三.如何坚持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同时也出现了“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凸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所谓“协调发展”,通俗地说,就是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对于协调发展问题,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眼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提出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这是奏响全面发展“协奏曲”的战略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区域协调要“大合唱”。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在于按照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思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培育增长极,更好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破除各种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深化资源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
城市农村要“比翼飞”。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重点在于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两个文明”要“两手硬”。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重点在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精神世界,用文化产品传承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军民融合要“道路宽”。坚持军民融合,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重点在于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健全军民融合体制,推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重点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密切军政军民团结,为强国强军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
四.如何坚持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深邃思考。我国资源状况、环境形势、发展阶段需要绿色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绿色发展,首先要把功能定位谋划好。近年来,我们在主体功能定位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仍面临一些矛盾问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大力加以推进。要推进“多规合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要加强政策配套,引导各类主体功能区把激励政策与限制、禁止性政策相结合,把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谋发展,约束不合理的空间开发行为。要完善生态补偿。限制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牺牲,付出机会成本,因此要对其进行生态补偿。
坚持绿色发展,要把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作为重要途径,使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主动控制碳排放,降低发展的“碳依赖”。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绿色发展,要做到资源利用高效化。通过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能源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倡导全民节约社会风尚等措施,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破解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难题,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坚持绿色发展,还要在环境治理上出重拳。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扩大污染物问题控制范围,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环境质量指标。
五.如何坚持开放发展?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起点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眼于国内国际大局,提出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擘画了未来五年中国对外开放的宏阔图景。这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深刻启示,是顺应世界经济大势的客观要求,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需要。在深刻洞悉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党吹响了对外开放的新号角,提出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等重大任务,通过一系列完整配套的战略举措,努力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坚持开放发展要有大视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三大布局”。在开放区域布局上,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在对外贸易布局上,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从外贸大国迈向外贸强国。在投资布局上,在“引进来”、有效利用外资的同时,加快“走出去”,不断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完善双向投资布局。
坚持开放发展要有大格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牢牢抓住体制改革这个核心,坚决破除一切阻碍对外开放的制度性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体制机制。建立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让出口“跑得快”。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让外资“进得来”。完善境外投资管理体制,让我国企业“出得去”。
坚持开放发展要有大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十三五”时期是“一带一路”建设从起步到提速的关键阶段,要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通过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加强能源合作,共建境外产业集聚区,建设金融合作平台等举措,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
坚持开放发展要有大担当,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应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积极做好对外援助,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六.如何坚持共享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时期,是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应该说,党和政府促进共享发展的努力有目共睹,但也要看到,我们在共享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一些问题依旧突出。民生连着民心,民心牵着国运。今后,我们要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让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我们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80%以上下降到2014年的7.2%。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面对依然严峻的脱贫攻坚形势,关键在于提高脱贫攻坚成效,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众人拾柴火焰高”。扶贫脱贫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进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坚持共享发展,准确理解全面实施两孩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当前,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就是要实施好两孩政策,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引导家庭负责任、有计划地安排生育,调控人口总量、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家庭幸福和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两孩政策,是中央基于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实施两孩政策,今后几年出生人口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对资源环境压力略有增加,这是政策调整的预期效应,不会影响国家既定资源环境战略目标的实现。
坚持共享发展,要让人们有更多的获得感。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促进就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科学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实现共享,必须共建。要健全机制、营造环境、依靠自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心协力推进民生工作,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七.如何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
办好中国的时期,关键在党;全面小康关键在党。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是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如何应对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抓住发展主动权,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何不断提升自己、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都对党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为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才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要注重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如果把我们国家比作“中华号”巨轮,党就是总舵手。要以制度化建设为根本,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以决策科学化为重点,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为基础,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我国发展航船始终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行。
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要注重提升领导干部专业化水平。领导干部的专业化水平,是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支撑。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本领恐慌意识,努力培养专业思维、提高专业素养、掌握专业方法,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要注重运用法治推动工作。把各方面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加强立法领导,促进严格执法,支持司法公正,带头守法用法,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要注重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要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思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提高党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