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文化方面有哪些需求?全国人大代表、巴彦淖尔市民族歌舞剧院副院长姜兰经过长期调研发现,在我区一些边远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存在总量少、档次低、发展滞后的现象。“这次上会我带来一个这方面的建议,希望进一步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她说。
姜兰在文艺系统工作了30余年,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充满了感情,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她提出的《关于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办文艺院团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得到了文化部的回复和肯定,这使她倍受鼓舞。“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各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姜兰说,但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规模、档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数量、质量与文化工作的新要求等方面存在着不协调、不同步、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就拿我所在的巴彦淖尔市来说吧,全市170多万人目前仅有一座专业剧场,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建起来的。市所辖7个旗县也只有两个旗县有小剧场,还都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基本丧失了剧场承载的功能。”她忧心忡忡地说。
为此她建议,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盟市、旗县(市、区)的专业剧场、非物质文化陈列馆、会展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嘎查村(农牧渔场)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分步实施。(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