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四大沙带及周边沙化土地“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规划功能区1500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6.7%。区内发展玉米、水稻、荞麦,肉牛、生猪、驴、禽类,中药材、有机蔬菜和有机水果十大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四点一带”绿色经济产业带,2014年十大产业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实施科尔沁沙地治理工程;对封禁保护区周围全年禁牧舍饲;实施退耕退牧,大力实施引草入田;对交通干线沿线打造绿色景观带。
科尔沁沙地南缘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功能区。规划功能区300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3%。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坨甸相间地区优先排涝,保障生态用水和人畜饮水。建立沙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天然水库,发展水产养殖业,建设人工打草场,保护沙区湿地,山区贫水农牧民逐步搬迁转移。
重在行动、贵在落实。《行动计划》出台后,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狠抓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把贯彻中央和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精神转化为扎实工作、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倾力打造祖国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
茫茫沙海变绿洲
2014年12月3日,走进奈曼旗苇莲苏乡,听说这里有一位执着的治沙标兵,记者便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这个人。于是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在一片树木间找到了治沙标兵李凤树的家。
李凤树,黝黑的皮肤应该是常年穿行在沙地中辛劳治沙留下的痕迹,而已入花甲之年的这位老汉依然神采奕奕,充满了干劲。
在见到李凤树的第一时间,记者便赞扬了他用汗水换来的佳绩。李凤树听到后也显得格外高兴,“我每天起来,看到家四周不再是沙窝子,全是这么高的树,就感到这么多年没白干,心里就乐呵。”
由黄沙到绿海。
30多年治沙,李凤树具有代表性。
2万余亩的滚滚绿涛,是他最好的见证。
“当时这片沙窝子啥也没有,最难的是刚种下的东西,很快就被周边的牲口给糟尽了,就得白天黑夜地看着这块地,随时撵牲口。”李凤树回忆着过往的艰难。其实,植被被牲畜破坏只是治沙过程中的一道难题,而另外一道难题就是李凤树栽下的植被也在随时被流动沙丘所掩埋或者被风掀倒。曾经历的一次大风肆虐,让李凤树见识到了风灾无情,“一片一片的,埋的埋,掀的掀,得有几千株。”就是这一次,让李凤树近一个月的辛劳付诸东流。
如今,一道道坎,已被执着的李老汉踏平。昔日茫茫沙地变成了今日绿色海洋。当记者问及李凤树是否知晓关于习总书记在2014年初来自治区考察的事时,李凤树表示,正是这件事更加坚定了他治沙的信念,“习总书记那么关注咱们,而且还重视生态,我做的还不够,得继续干下去。”
向沙漠宣战!这不仅是李凤树的坚定信念,也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我市作为全国遭受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地区之一,全市8989万亩的总土地面积中被沙地占据了4086万亩。
今年,我市牢记习总书记的亲切嘱托,再出实招,组织实施了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治理工程,工程从2014年开始实施,2020年结束。利用7年时间完成1000万亩林业生态治理工程和1000万亩草原生态治理工程,让科尔沁沙漠变绿洲,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决战决胜。
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治理工程的要求部署一经提出,各旗县市区便迅速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全民动员,吹响了向沙漠宣战的冲锋号。
科尔沁区实施环莫力庙水库自行车赛道绿化13公里,扩展、完善、提高莫力庙区域百万亩森林工程2万亩。
开鲁县实施义和塔拉镇综合治沙5万亩、西辽河国堤50公里防护林建设。
科左中旗实施珠日河牧场综合治沙15万亩,建设饲草料基地20万亩,完成通辽市林业生态示范园建设。
科左后旗实施努古斯台镇10万亩综合治沙,扩展、提高百万亩森林工程35万亩。
奈曼旗实施常胜至当海穿沙公路两侧治沙造林10万亩,建设封禁保护区30万亩。
库伦旗实施茫汗至八仙筒公路两侧樟子松绿化3.5公里。
扎鲁特旗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工程15万亩,在南部道老杜苏木、乌力吉木仁苏木、前德门苏木等区域建设优质饲草料基地30万亩。
……
一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以15度以上坡耕地和沙化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为退耕重点,全市完成退耕还林43万亩。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共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93万亩。
“绿色”让城市变美丽家园
如果一座城市缺少了绿色,绝不仅仅是缺少了灵性和美丽。绿色就是生命,就是希望。一座拥有绿色的城市,必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城市。
追逐绿色!这是通辽人永远不变的梦想。
每临春夏时节,家住科尔沁区退休多年的的刘一夫老人必携着老伴,于傍晚时分来到辽河公园,漫步在西辽河畔,徜徉于林荫中。老人很惬意,也很有感慨地说:“这几年,我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每天都能享受杭州西湖一般的山水环境。”他清楚地记得,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荒凉之地。
如同刘一夫老人所言,如今的通辽在百花盛开的时节,生机盎然,而遍布于城市中的大大小小的公园、游园、广场,就宛如一颗颗绿色的宝石熠熠生辉。人们无论是在公园中游览,还是在路边徜徉,都会让人感受到“城在山中、城在水边、城在林中、人在山水园林中拥抱自然”的意境。闻听通辽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刘一夫说:“巨大的变化,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政府的投入和努力,这个荣誉,应该是我们的!”
园林城市的创建,改变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城市节能建筑比率达到50%以上,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25.6%,区域环境噪音平均值54.1分贝,城市热岛效应强度0.17摄氏度;建设高标准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1.6%,城市污水处理率95.4%,大气污染指数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数达到335天,城市管网水检合格率99.1%。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2014年我市对主城区绿化建设计划投入资金10.7亿元,共栽植树木217.3万株;加大主城区15处城市公园绿化建设力度,计划总投资概算9.9亿元;投资2079万元,建设主城区34处街角游园及8处街旁绿地工程。
一幕幕篇章翻过,一个个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故事在通辽延续。无论为保护区默默奉献的包图布信,还是执着治沙的李老汉,或者是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献策献力的全市干部群众,都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点点滴滴。正是这点点滴滴汇聚了建设绿色通辽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