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着鹅毛大雪和刺骨的严寒,伊木河边防连的战士们坚守在北疆第一哨神圣的岗位上。 本报记者 金泉 摄
爱连如爱家
深夜时分,记者与伊木河的战士们一同执勤站岗,哨兵仰望着漫天飞雪的夜空,雪花落在睫毛上一眨一眨。战士们的话语显得空旷寂寥:“最冷的是1月份,晚上一个小时的夜岗站下来,冻得人骨髓里都是凉的。”那是一种怎样的寒冷和寂寞,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无从体会。
“在这样艰苦、寂寞的地方,杜宏坚守了11年。他曾有3次机会离开这里,但他都最终选择了留下。他是把这里当成了家啊。”团政委秦双德万分感慨。
李东风说:“杜宏把连队比喻成一个家,他是爸爸,我是妈妈。”
这个“爸爸”是连里的顶梁柱,总是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睡觉,“家”里锅炉房是不是定时烧着、蔬菜大棚的菜是不是冻了、猪圈里的猪是不是该下小崽了、马厩里的马儿吃饱了没有、战士们巡逻训练回来,寒潮的鞋子有没有放在暖气上……即使是营区院里的木质长廊少了一枚钉子,杜宏都能发现,悄悄钉上。
2014年冬天的一个凌晨,营管员程辉在被窝里睡得正香,岗哨把他从睡梦中摇醒:“程辉,5:20了,该发电了。”程辉立马起身迅速穿衣去发电房,从屋里零上25度一头扎进零下45度的屋外,70度的温差冻得程辉一个激灵,他一路快跑到了发电房。
当程辉通上电走出发电房时,忽然看见一个身影从连史馆走了出来,走近一看原来是连长。程辉还没缓过神儿,就听连长说:“暖气我都已经全看过了,一切正常,你快回去睡会儿吧,我再去转转。”望着连长远去的背影,程辉心里对连长敬佩的感情又多了一层。他一直以为自己是连队冬天起得最早的人,没想到连长起得更早! 之后,程辉基本上每天发电时都能看到连长的身影在营区各个场所查看。他心里一直不明白,连长其实根本没必要在寒冬里起这么早,把一些事安排给值班员去做就可以。可连长为什么把早起的习惯坚持了这么多年?
直到有一天清晨,连长和程辉一起巡查时对他说的一番话,让他彻底明白了连长的良苦用心:“我们每一个人,有的2年、有的5年、有的8年把青春挥洒在这里,但最后也把自己学会的一切都带走了。而伊木河就像一棵大树,它不会走,一直都在,所以我们全连所有兄弟都要好好对它,让它变得枝繁叶茂,永远年轻……”
2015年5月,伊木河冰雪还没有完全消融,通向外界的道路一直没有打通。眼看给养快要用完了,连队请示团里同意后,决定闯冰包到漠河去采购。以前都是杜宏带车,这次指导员李东风也想试试,他觉得不能每次都让连长去冒险。杜宏知道了他的想法,很坚决地说:“谁也没我更熟悉这条路,你就别争了。” 这次出行路况特别复杂,一路上闯过了20多个大冰包,还遇到了3条大冲沟,杜宏带领战士用提前准备好的钢钎、铁锹和煤渣,刨冰包、垫冲沟,走了10个多小时,直到晚上7点才到达目的地恩和哈达。“要不是杜宏想得周全、准备充分、经验丰富,弄不好就要在路上过夜了。”李东风说。

1月29日,杜宏烈士骨灰告别仪式上,来送别杜宏的亲属悲痛欲绝。王继东 摄
采购完给养,第二天天刚亮,杜宏就匆匆准备好馒头咸菜,带车出发了,出发前六连连长吴富奎问为什么不吃过早饭再走,杜宏说:“路况复杂,冰包一天一个样,我们得赶时间回去,战士们还盼着呢,要知道吃饭的事等不得!”
2016年的除夕夜,伊木河边防连的食堂内,战士们围坐在餐桌前,望着连长牺牲前一天亲自安排的一桌迎新年的饭菜,没有人动筷子。沉默不语,无声落泪。
李东风急了,他哽咽着说:“你们这个样子是连长不愿看到的。连长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伊木河的旗不能倒,我们要扛着继续往前走!”
6天的实地采访,令这个素未谋面的连长渐渐在我们的脑海中生动鲜活了起来。6天的讲述与聆听,让我们感同身受了伊木河战士们的心情——杜宏依旧在这里,不曾离去。伊木河战士们质朴无华的倾诉,字字如泣如歌,重重落在心头。
杜宏和他的战友,经年累月默默行走于不为人知的苍莽林海深处,但他们的胸膛间却激荡着维护国家主权的情愫。尽管他们默默无闻,但是他们又挺立如山,把祖国河山牢牢守护。这些年轻的战士们就像高高的兴安岭上的一道道脊梁,用无声的力量实践着自己心中朴素的信念:为祖国站岗,无上光荣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