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农牧区新貌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停伐一年: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内蒙古新闻网  16-04-02 16:54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社  
 

  “林场、工队所有机械设备均被封存,各采伐作业点全部下山。2015年,活立木总蓄积量比2014年增长1900多万立方米……”这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一年来交出的生态答卷。

  地处祖国最北端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2015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结束长达63年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历史,迎来产业转型、富民兴林的生态建设新征程。收斧挂锯一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林区产业转型加快,职工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保护好这片绿色林海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失去这片林海也就失去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内蒙古森工集团董事长张学勤介绍,林区停伐一年来,各林业局细化了森林资源管理人员工作责任书和考核办法,把森林采伐限额、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增长、无重大资源林政案件等指标纳入责任书考核体系,签订三级责任书。通过建立一整套森林资源林政管理责任目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为一级负责的管理格局,把森林资源管理责任全部落实到位,形成管理责任网络全覆盖、无死角,责任落实率达到100%。

  图里河林业局局长李丛明表示,这一年来,林业局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已从对森林资源的被动保护转向主动预防,工作重心也从商品林出材限额管理转向加强森林科学经营、林地保护、恢复等。2015年,林业局结合深山远山居民搬迁和原场址恢复植被等政策,在桔亚沟林场收回个人耕种林地2200亩,目前已完成1000亩大果沙棘和1200亩大苗培育场地的平整工作,职工对于未来前景感到比较乐观。

  “对于终年与林木打交道的务林人来说,业务转型其实并不难。”伊图里河林业局营林生产科科长张吉岭说,停伐后,国家给林业局增加补植补造和森林抚育任务,7名负责木材生产管理的技术员转岗为以森林经营质量监管和考核、完善森林抚育技术规程为主的营林人员,他们已在短期内适应了新岗位,干得有声有色。

  在从根河市区通往乌力库玛林场的公路上,挖掘机正在开山拓路,公路维修管理队的工人们正在修建防火旅游等级公路。据队长冉令凯介绍,管理队以前都是围绕木材生产运材修建防火道路,停伐后,他们积极与交通部门沟通协调,取得了道路施工三级承包资质,实现了职工全体转型。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可以修建林业局区域内的等级防火旅游公路,还有机会打开其他地区市场。”冉令凯说。

  护林、防火、修路……林业职工的出路远不止这些。50岁的蒙古族职工包东说,他从1993年起在伊东林场运材。当时,那里的林业资源就已经面临枯竭,每年冬季生产任务很少,冬季计件工资加上淡季补贴根本不够一家3口的生活。为了生存,他每年都需要外出打工。

  停伐后,包东转岗成为环卫工人,每月收入超过3000元,他的妻子以混岗集体工身份也得到每月近2000元钱的退休金,家里的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禁伐政策真是好!不但保护了这片森林,也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命运。”他说。

  “国有林区改革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确保森林资源的稳步增长,还要确保职工群众的生活有保障,这次的国有林区改革绝不以牺牲国有林区职工利益为代价。”张学勤认为,全面停止商业林采伐,只是正式启动国有林区改革的第一步,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兴林富民”。

  张学勤说,内蒙古大兴安岭目前已经实现职工人均每年工资4万元的目标,并且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林区成立23个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努力构建“救助、维权、服务”三位一体的帮扶工作格局,切实帮助职工解决生活的实际困难。目前,林区的改革正在扎实稳步推进。(记者 陈磊、邹俭朴)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晒晒我的全家福
小气象迷
创业带动就业
气象科普进校园
录制前的准备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春回草原
追思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