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经济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为内蒙古添新绿】沙漠里的柠条花
 

  原标题:沙漠里的柠条花

  一间小屋静静地伫立在乌兰温都尔沙地。屋子的背风处,几百捆树苗齐刷刷地斜靠着。

  一阵匆忙的脚步响起,48岁的乌云斯庆扛着铁锹从绿色深处走来。“今春墒情好,我们想多栽些杨柴和杨树,成活率肯定会高一些。”她抬起头来,抹了一把汗水,脸上露出笑容。

  高颧骨,红脸膛,深深的皱纹,16年的沙漠种树生涯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也把这位蒙古族妇女打磨得更加勇敢、坚韧,就像柠条花一样,植根沙土,绽放出绚丽夺目的蝶型小花。

  要在这里生存,就必须把沙地变成绿地

  挖坑、扶苗、浇水,3人一组的种树队伍犹如点点星辰,装饰着漫漫返青的大沙梁。

  微风吹过,一丛丛沙柳、杨柴摇曳生姿,沙窝里的柠条正在把积蓄的能量推向枝桠,嫩黄色的花骨朵依稀可见。

  “以前可不是这样子的,铺天盖地的黄沙能把房屋埋住。风一停,我们就赶紧把门口的沙子一点点挪开。”乌云斯庆指着地上几行清晰的野鸡脚印笑了,“那时候,满眼都是明沙,鸟儿都不愿意飞进来。”

  乌兰温都尔,汉语意思为“红色的大沙梁”,它是乌审旗苏力德苏木昌煌嘎查最西南的一块大沙地,占乌云斯庆和她的乡亲们赖以生存的整个草场面积的80%以上。“土细沙明色复黄,随时起风集成梁。远望千里无根草,只有马蹄三两行。”这里的黄色沙丘连绵起伏,方圆10公里鸟兽绝迹,是全苏木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地方。

  1999年12月1日,在昌煌嘎查村民代表大会上,乌兰温都尔沙地的治理问题被提上日程。乌云斯庆的公公,刚退休的村委会主任、共产党员巴音耐木扣老人主动请缨:“我们一定要治理好乌兰温都尔这片沙地。”在众人的唏嘘和不解中,他承包了4.8万亩荒沙。

  “沙漠里种树哪有那么简单。”乌云斯庆望着远方陷入回忆中。乌兰温都尔沙地就像一匹脾气暴躁的烈马,它不经意间掀起的沙尘暴就能让刚栽下的小苗被风沙掩埋或连根拔走,所有的心血在一场大风过后,都会化为乌有。看着这片光秃秃的沙地,当了32年村干部的巴音耐木扣老人心痛得直掉眼泪。仅仅治沙造林一年时间,他就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却无半点起色。2000年12月15日,老人带着对绿色事业的无限眷恋去世。

  “老父亲的突然辞世,对我们打击很大。再加上治沙种树投入多,不能马上见到效益,村里的很多人都不愿意再干了。”乌云斯庆的丈夫乌拉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停止还是继续?乌云斯庆纠结得几天都睡不着。“我们一定要治理好乌兰温都尔这片沙地”,公公的承诺犹在耳畔。

  “生我养我的地方就在沙地里面,要在这里生存,就必须把沙地变成绿地。”乌云斯庆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种树治沙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她提出吸纳当地妇女联合承包治理沙漠的方案,她的倡议得到了周边12名妇女的积极响应。

  就这样,以乌云斯庆为首的13名妇女组成了联合治沙小组,这群娘子军承接了父辈未完成的事业,开始像柠条花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傲然绽放。

  13姐妹,柔弱之躯筑起绿色长城

  今年74岁的申里英是13姐妹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谈起治沙的过程,她感慨地说:“真是太苦了!”

  “春天,正是沙漠的多风季节,强沙尘暴一场接一场袭来,风打在人们脸上,像针扎一样疼;吹在身上,站都站不稳。风沙最大的时候,面对面站着都看不清彼此的脸。到了夏天,中午沙子烫,走一会儿脚就烫出大泡,晚上却冻得人透心凉。一趟趟担水种树,实在累得不行了,就双手护住脸在沙里睡一会儿。”陷入回忆的老人眼角泛起了泪花。

  为了种更多的树,乌云斯庆她们每天天一亮就起床,早晨5点半就进沙漠里栽树,直到晚上8、9点钟,天黑看不见路了才回来休息。她们中午很少回家,饿了啃块干饼或在沙里硬巴的地方架灶煮饭吃;渴了就在下湿地挖个坑,喝口又苦又咸的浑浊泥水。

  经过一个秋春不要命的苦干,一道道沙障树起来了,一棵棵小苗泛出了绿意。第一季度,她们完成人工造林4500亩,并在所有造林地块设置了沙障。

  茫茫沙海,治沙弥坚。伙伴们难免有畏难心态和退缩心理,每当这个时候,乌云斯庆的犟劲儿就上来了,“有了树,环境就会变好,我们的儿子,我们的孙子,我们的子子孙孙,以后就能过上好日子。”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劝说着自己的好姐妹。

  “这间小屋,就是为了能在种树的时候有个落脚和遮避风雨的地方才建起来的。当时盖房时只请了一位木匠,13户牧民起早贪黑,搭帐篷露营,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大沙里没有路,没有水,建房的料和水只能从十几公里以外背过来,或者拿毛驴车拉进来。”乌云斯庆说。眼前这间红瓦灰墙的小屋被分成两个房间,除了一个大炕,什么也没有。

  如今,这个红色的小屋已被浓浓的绿意包围。“别看它简陋,到了林忙季节,我们都会吃住蹲守在这里,是我们固定的治沙站呢。”乌云斯庆憨厚地笑了。

  年复一年,13姐妹以自己柔弱的身躯,呵护着每一株艰难存活的生命,将希望的绿色一点点播撒,在275万公顷的大沙漠中筑起了一道长约15公里、面积达4.8万亩的绿色长城。

  走出治沙返贫的怪圈,让绿树开花结果

  柳树枝上的鸟窝,沙丘上的野鸡足印,昔日黄沙漫漫的乌兰温都尔沙地,早已绿浪翻滚、野兔出没、飞鸟栖息。在这里,生命一旦产生,便很难消亡,因为艰苦的环境,往往可以养育伟大而顽强的生命。

  但乌云斯庆并不止步于此,她热情、能干,但她从不蛮干。多年跟沙漠打交道,她悟出一个道理:深居沙中,不能只是简单地造林拓荒,必须转变脑筋,要向荒沙要效益,走以林养林、建设养畜之路。

  “把沙漠变绿还不够,我要让绿树开花结果,铺出一条致富之路。”乌云斯庆用她那不流利的汉话表达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第一期开发耕地300亩,这样既能加强治沙造林,又能让乡亲们养点牛羊。还有,育苗可以为造林提供充足的苗木,采收成熟林地的杨柴种子、平茬灌木枝叶做饲草料,都能增加收入。我还想修条从林点到嘎查的路,这样大家种树运物资就方便多了。”

  然而,2010年,正当乌云斯庆准备大干一场时,因劳累过度,不幸患上了胶质瘤。巨额的医疗费用,让多年治沙造林生活变得拮据的乌云斯庆一家不堪重负,面临随时中断治疗的困境。得知乌云斯庆的病情后,旗民政、妇联、红十字会、团委、在乌审旗的各家企业纷纷献出爱心,先后募集捐助资金近14万元。

  “多亏政府的资助,才把病给治好,可惜耽误了修路的事。”没有抱怨,也没有退缩,这位坚强的女性语带哽咽。

  2012年,乌云斯庆获得了环境保护领域最高的社会性奖励——“中华宝钢环境奖”。此外,她还先后荣获了第二届全国绿色家庭、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风吹在脸上凉飕飕的,乌云斯庆嘱咐道:“快先回去吧,我们把这剩下的苗种了也就回去了。等一个月后你再来,这柠条花就开了。”(本报记者 施佳丽)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入扫一扫 实名...
别把文明弄丢了
晒晒我的全家福
小气象迷
创业带动就业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广场舞跳进文化馆
把停车位还给你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