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后进村来了“大能人”
4月初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不拉村,一派欣欣向荣。
放眼望去,82栋鳞次栉比的蔬菜瓜果大棚一直排向远方。进入村民张仁秀家的大棚,一串串纤嫩的豆角挂满枝头,即将上市。
种植大棚,建成了包装车间、保鲜库,联系定点单位直购及电商网上吆喝订单……“能人”支书李海泉的致富良方之一,已然让村民们对鼓足腰包充满信心。
2012年,准格尔旗全面推行“能人治村”战略,公开选聘优秀村干部为乡镇工作人员并挂任后进村“第一书记”,解决普遍存在的班子弱、队伍散、发展难等突出问题。而十二连城乡西不拉村就是16个后进村之一。
李海泉“空降”西不拉村,参加党支部书记竞选。村子里瞬时沸腾了!
“什么?我们西不拉村30多个党员,我们没有人?”
“我们村1000多个村民,要选一个外地的?不要!”
乡干部苦口婆心做工作,“这是下派的,只给你们干一届,3年后各方面制度建立好了,人家就走了,绝不会一直占着……”村民们勉强同意。
3年后,再逢换届选举。
“李支书不能走!如果把李支书调走,我们就去上访!”村民们集聚村委会,请求中裹挟着威胁。
反差的一幕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以前我们西不拉村在十二连城乡排名倒数第一,各方面都是最差的,为此我还要被扣钱。如今,我们已成全乡第一,我还能被奖钱呢。村里人均收入以前不足6000元,现在已经达到12000多元。”在村里工作了6年的大学生村官栗雨柔自豪道。
“村里孩子上不起大学,他找帮扶单位来捐款;有一年雨水多,他及时给我们发塑料布;以前我们农闲时间就是打麻将,支书来了,组织我们扭秧歌、拉胡琴,有了文化活动和广场。”
“危房改造、外墙保温、装自来水、道路硬化,成立互助合作社,改良盐碱土地种水稻,还搞起了大棚产业……他一分钟也闲不住,总想着能为大伙儿干点啥。”提起李海泉,大家有着说不完的赞许。
如今,走进西不拉村,坑洼的土路和破墙烂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展的水泥路、整齐的砖房和吐绿的树木,卫生室、文化室、便民超市、公厕、垃圾箱一应俱全。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水源充足、林草富集等优势,近几年西不拉村发展起了以玉米、西瓜种植、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的主产业。
在准格尔旗,被村民们津津乐道的“能人”不只是李海泉。
杨子华村的“第一书记”池永忠到村后,联系周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村民低价或赊销提供优质种苗和种禽,发展起了绿色种植和生态养殖。
脑包湾村以前村务不够公开,群众意见大。“第一书记”苏先保上任后,从制度建设入手,帮助理顺村“两委”工作职责。“村里所有账务定时公开。干部给我们一个明白,我们还干部一个清白。”村民张虎说,现在村民心里更亮堂了,再也没人上访了。
“16名‘第一书记’平均年龄39岁,选聘前均担任村‘两委’正职,平均任职年限10年以上。到村后,凭借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帮助后进村确立了权责规范,执行民主议事决策工作方法,落实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组织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成为党员群众的主心骨和村里致富的领头雁。”准格尔旗委组织部查干东部长说。
截至目前,“第一书记”们累计帮助后进村引进发展项目23个,落实致富项目资金365万元,新发展经济作物、林果836亩,发展养殖108户,组织劳务输出1947人。通过对村里问题的及时疏导和解决,90%的后进村实现“零上访”。
“能人治村”战略实施以来,准格尔旗农村党组织焕发出勃勃生机,“后进”转变为发展的强有力“后劲”。如今,16个后进村中,有10个已经甩掉了后进村的帽子,其中西不拉村等6个村更是转化为了先进村。村民们高兴地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一个好干部。好干部来了,村里的矛盾少了,我们的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今年我们还要以村集体合作社的名义建22栋流动大棚,免费让贫困户种植,直到脱贫为止。”李海泉说。夜色渐浓,记者离开西不拉村时,李海泉仍在为村里的精准脱贫以及种植大棚衍生的采摘旅游、农家乐项目忙碌着。而办公室墙上那面村民送的锦旗——“为民想为民做事事抢在先,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醒目大字,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本报记者 郭俊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