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和村两委班子一起结合‘十个全覆盖’,搞产业支撑,建设年产虫草40吨的温室大棚,预计一个大棚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好的可以达到十几万元。这样,农民不但可以增收致富,也能带动周边群众一起搞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精准扶贫,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4月15日,正在建设温室大棚的红山区委办公室信息调研室主任、驻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下乡工作队第一书记刘峰擦着脸上的汗说。
加大力度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刘峰说,民生是第一要务,下乡工作队员就是要用真情来惠及民生。下乡工作队和两委班子成员一道,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建设1处私家菜园对社会开放,建设养殖小区1处、采石场1个、治理河滩地450亩,每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00多万元。
随着农村社区化服务管理的逐渐深入,东南营子村的老年人对医、食、住、行和日常生活起居、精神生活等方方面面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村里提出建设一个老年人日间照料室、成立一个养老服务社会组织、配置一整套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的设施设备、建立一套日常活动管理制度、形成一个经营运转长效服务机制的“五个一”目标。目前,东南营子社区互助养老服务中心开始筹备,该中心成立后,将依托东南营子日间照料室、医疗卫生室、文体活动中心等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开展互助式养老活动,让老人们实现“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的养老愿望。
推行社区化管理提升服务
刘峰和两委班子成员抓住“十个全覆盖”的有利时机,在村里设置“一站式”便民综合服务大厅,探索出一套适合农村社区的便民服务举措,努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基本可以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他们根据农村社区实际,又率先探索建立“一口受理、一站服务、全科社工”的农村社区服务模式,整合农村公共服务事项,将“一站式”便民综合服务大厅原来的8个座席整合为目前的带班领导、业务受理、社区物业、社会组织4类标识。真正实现村民“进一门,找一人,办所有事”。村两委班子4名成员轮流值班,以带班领导人的身份负责大厅日常管理及应急事务的处理,保障各项事务有序开展。发展社会组织打造和谐农村社区
目前,东南营子村有各类社会组织16个。刘峰说,这些社会组织为农村社区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文化活动组织充分利用2个文化广场、3个文化活动室,带领群众长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组织村民手工绘制文化长廊2600延长米,建成占地300平方米的村史馆1处;在东南营子地区传承已有200余年历史的皇箱会和寿星会目前已通过市级认证,正在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乡村社会组织激活了乡土文化,在农村社区化服务管理中起到了有效的补位作用。
村里建设300平方米的东南营子村史馆,内部建有自治区第一家村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推动寿星会、皇箱会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硬化文化广场,组建秧歌队3支、健身操队3支,寿星会、皇箱会、狮子会、旱船会等民间队伍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传承发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450多亩地从种到收,村两委班子成员齐上阵。村里推行“七费一金”村级福利政策,着力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为村民报销有线电视费、自来水费、农田灌溉费、洗浴费、新农合参保费、人身意外保险费、大学生学业赞助费和发放6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2015年,“七费一金”共支出70余万元,东南营子村村民享受着比市民还优厚的福利待遇。
总有汗水洒大地,一枝一叶总关情。东南营子村两委班子和下乡工作队,正用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书写着情系百姓的人生。